【云水·緣】高樓旁的常家街(散文)
我的家鄉(xiāng)有個南關(guān)村,村里的主干路叫“常家街”。常家街并不長,東接舊城老街,西至南寺坪,攏共300余米,最窄處不過3米,最寬處也不過8米,故有俗話說“常家街過年,一溜溜”。這條街成名于何年何月,是“常氏家族”的街,還是居無定所,到處漂泊的流浪漢定居于此而得名尚無定論,可以肯定,這片東西走向的是風(fēng)水寶地。先人們在此開荒立祖,大興土木,無論是精致的四合小院還是朱門碧瓦的排房,青堂瓦舍,四粱八柱,重巒疊嶂。從一而始,一而再,再而三,墻靠墻,戶連戶,先有家,再有街,家越建越多,戶越來越大,街也逐漸拉長。
常家街獨占樂平龍脈,見證了久遠的歷史變遷,它沉淀了多少傳統(tǒng)文化瑰寶,承載著人間多少悲歡離合,沒誰能說得清。假如把這條街比作一棵大樹,那么以它為軸拐彎曲扭的小巷和溝溝坡坡則是它的分枝,有胡家溝、秋樹溝,有半寺坡、楊家坡、有后巷、常巷、南苑巷,還有谷囤院,這些枝枝叉叉牽絲盤藤形成巨大的樹冠,蒙庇著眾多生靈。
古人云:“一命二運三風(fēng)水”,地吉苗旺,宅吉人旺。常家街既是天人合一的福地,又極為包容,許多文化人、經(jīng)紀(jì)人,買賣人薈聚于此,落地生根結(jié)籽,有來自外地澤州的李姓、河北的王姓,來自本地河西的延姓、穆家會的宋姓、冶頭的曹姓等,不分先后來到異地他鄉(xiāng),相濡以沫,其樂融融。辦學(xué)堂,開商鋪,或懸壺濟世,或釘鞋打掌,開卯打榫,冶煉生鐵,銀樓酒壚,染坊鞋壯,當(dāng)鋪飯店應(yīng)有盡有。他們同興大業(yè),貴則高官,富則千金,大則財源廣進,小則隨富即安,早起開門迎客,晚上掛插板打烊,年年歲歲,歲歲年年,生生不息。
常家街居民非農(nóng)即商,概莫能外,他們踏龍脈,起龍勢,架祥云,氣沖牛斗,盡顯才華。如李氏一族家業(yè)昌盛,宋氏一族耕讀傳世,常氏一族中醫(yī)世家,延氏一族生意日升月恒等名門望族,人才輩出,以致常家街久盛不衰。
濃縮的才是精華。常家街雖短但宛若玉帶,東有梯云閣,中有社稷閣(西閣),西有五道廟。有村即有廟,但并非都有閣。閣更多的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代表著寶貴與財富,展現(xiàn)精美的建筑藝術(shù)。短短的常家街就有兩閣,足以證明常家街的文化底蘊和財大氣粗。閣下古樸典雅的深宅大院,鱗次櫛比的商家店鋪,沉淀深厚的民俗文化和貿(mào)易往來的發(fā)達興盛交融交匯,成就了常家街一段時期的繁榮景象。
常家街西頭便是有名的南寺坪慈云寺,求神拜佛,趕廟唱戲,常家街人屢見不鮮。如二月初九子孫娘娘廟會、四月初八如來佛廟會,四月十八財神廟會等,廟會期間常家街信男善女、鴻商富賈人頭攢動,一來求財求運,二來趁手做些買賣。車水馬龍,你買我賣,吆五喝六,不絕于耳,常家街人占盡天時地利,迎接著潑天的富貴。過年時,常家街則是濃墨重彩,又呈現(xiàn)出一番熱鬧景象。家家戶戶貼春聯(lián),放鞭炮,燒旺火,搭松柏牌樓,扯五彩華紙,搭“炭山”,做高臺;門前盤棒槌火,門頭掛紅燈籠,村民耍龍燈,跑連燈,唱晉劇等不亦樂乎。還有后來被定認為“非遺”的腰鼓隊穿街而過,他們身穿彩衣,肩挎腰鼓,一面大鼓領(lǐng)頭,四個身強力壯的鼓手響鼓重錘,俊男靚女幾十人緊隨其后。緊三慢三,左轉(zhuǎn)右旋,單鑼鼓、半蹲鼓,或筋骨齊鳴,或鶴路云天,系著紅彩帶的兩根鼓棒敲著鼓點,上下翻飛,前后左右飄灑,行進中不斷變換隊形和動作。舞姿翩翩,鼓聲鏗鏘,目光所至,皆是一派繁華盛景。
新時代的常家街換了模樣,街北有學(xué)大寨時修蓋的火車皮排房,整齊劃一,頗具時代特點;南面大都老屋翻修,恢復(fù)如舊。曲徑小巷,柳暗花明,一條街隔開了兩個時代,讓人心生感慨。那座大躍進時期建造的俄羅斯風(fēng)格大禮堂像大哥依然矗立顯目,繾綣在旁的街心公園如小妹妹般嫵媚玲瓏,團花似錦。沿街兩旁花木成行,撲鼻芬香,沿途墻壁上普法教育圖版漫畫栩栩如生,妙不可言。它像條虬龍一天天長大,朝西延伸,在南寺坪抖落一地金鱗,把秋樹溝變換得五彩繽紛。嘉和花園、甲地莊園、紫光北區(qū),千家瑞福,萬家燈火,與紫光家園、禎祥悅二區(qū)、天泉幸福里融合一起,成為縣城內(nèi)最密集、最繁華的居民區(qū)。接著,又甩開南寺坪朝西一頭扎下寺坡底,在稅苑小區(qū)、康養(yǎng)中心、便民市場、幼兒園、物流園等伴隨下與慈云路相交于松溪河畔。常家街,一條充滿鄉(xiāng)愁,無限眷戀的街,以其獨特的位置和特點不斷延伸,作為特殊的記號留在一代代南關(guān)人、昔陽人的腦海里。
東頭,夜幕下的老城大街被打造成人聲鼎沸,流光溢彩的網(wǎng)紅打卡地,而與之銜接的常家街尤顯蒼老、幽靜,這動與靜的結(jié)合足以讓你瞬間產(chǎn)生出冰火兩重天的奇妙感覺,其古老的韻味讓狂歡過后的你沉靜下來,放慢腳步。你可以摸一摸鑲在墻根粗糙的舊石條,敲一敲厚重斑駁的舊門扇,聽一聽鍋碗瓢盆交響,看一看路燈下人們下棋打牌,買一斤香噴噴的“油果”,拎一代嘎嘣脆的“壓餅”,邊走邊嘗,把生活的苦細嚼慢咽,吞進肚里,心情會變得格外輕松。
走過常家街,似乎穿越半個世紀(jì),它像一條紐帶,一頭連著我們的記憶,一頭連著我們的今天;它又像一只渡船,把我們從過去擺渡到未來;它還像一把瑤琴,演繹著這條老街的故事;它既是時代的見證,又是召喚人們回歸平凡的地方,每一個走過常家街的人回首都是過往,朝前看,就是生活的希望。
我出生在與南關(guān)村犬牙交錯的西大街村,小時候西大街小屁孩與南關(guān)小屁孩開仗,有時還會越界闖入常家街,但只敢在街口挑釁叫陣,不敢深入。要知道常家街是南關(guān)村領(lǐng)地,神圣不可侵犯,一旦看見有大人出來便撒腿就跑,南關(guān)小屁孩也會趁勢反攻。再大些上高中,兒時的“敵人”成了同窗好友,常家街也成了上學(xué)的必經(jīng)之路。來來去去二年半,常家街磨穿了幾雙鞋底,摔倒過幾次不曾記得,倒是彎彎扭扭閉著眼睛也不會走錯。后來隨父搬遷到秋樹溝居住,更是和常家街接下不解之緣,常常自喻為南關(guān)常家街人。
我喜歡和那幢蹲在常家街東頭的二層木樓進行心靈對話,與現(xiàn)代化的豪宅別墅相比,它少了一些輕奢,卻多了一份沉穩(wěn)與莊重。細看,斑駁的裂紋是歲月筆觸的滄桑,暗紅色的窗欞中盡是古往今來的故事。歷史的浮塵在今天的生活韻律中飄蕩,祖先的吐納和家族的脈搏可清晰感受到,觸摸到。我問:先輩,您好!每次走過您的身邊,走過常家街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小時候盼著長大,老了又常?;貞浧鹉翘煺娴耐?,您和我的感受一樣嗎?木樓如一個滿面皺褶的百歲老頭,笑瞇瞇地看著我不做聲。無聲似有聲,他不離不棄守護著一個家族的興衰,靜靜地俯視著世態(tài)變化。而我們,既要與時俱進,又要堅守自己的初衷,不管何時何地,永遠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