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xué)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xué)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xué)網(wǎng)首頁 >> 淡雅曉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曉荷·獎】柴火記(散文)

精品 【曉荷·獎】柴火記(散文)


作者:一棵艾蒿 秀才,1104.6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231發(fā)表時間:2024-11-26 08:41:32

1
   打我記事兒起,柴火這個字眼就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莊戶人一輩子與柴火打交道,惜火,用火,愛火,一輩子離不開柴火。那年月什么都缺,凡是與柴火有關(guān)的東西,莊戶人見之必想方設(shè)法收攏回家,尤其對田野里、地埂邊、河套內(nèi)的一草一木格外“上心”。那時候,莊戶人一日三餐,做飯基本上靠燒草,燒柴火。而草主要靠生產(chǎn)隊分的麥秸根和玉米秸桿。柴火是稀罕東西,生產(chǎn)隊沒有樹木,大隊也沒有,只能燒草。家鄉(xiāng)雖然是農(nóng)業(yè)大縣,但那時候糧食產(chǎn)量并不高,畝產(chǎn)400斤至500斤糧食算是不錯。糧食不夠吃,草也就不夠燒。每個家庭都在為柴米油鹽犯愁,而到了春天,拔菜拾草便成為孩子們必須要做的事情。
   記得我十四五歲時,放學(xu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拐了籃子去野外拔豬菜。而禮拜天則是要去河套里拾草,以解決家里草不夠燒的問題。
   春天是草木萌動的季節(jié)。雖然脫掉穿了一冬的棉衣棉褲,但仍有些許寒意。母親說,拾草要趕早,越早越好。我們一群半大小子,背上槐條編織的草簍子,扛著木筢,去河套里摟草。春天的草也稀罕,河套里的草少得可憐,幾個孩子爭相去搶,三下兩下就摟光了。轉(zhuǎn)遍了整個河套,剛剛摟滿了簍子。河套里沒草了,我們就拿著小爪鉤,到正在返青的麥田里撿拾那些“苞米補堆”,就是上年種麥子時,棄在地里還沒腐爛的玉米秸根。遠遠看,在那一趟趟隆起的田埂上,隱隱約約可見一個個帶著泥土的“苞米補堆”,比拳頭稍大一點。我們用爪鉤先砸碎上面的泥土,抖索干凈再放進簍子里。為了多拾“苞米補堆”,我們用爪鉤在敲打時,眼睛還不忘觀察四周的田埂,看有沒有新的“苞米補堆”。一旦發(fā)現(xiàn),立馬把這個“苞米補堆”裝進筐里,去搶另一個“苞米補堆”。其實,小伙伴們都是如此,個個小眼睛都是“賊溜溜”的。每發(fā)現(xiàn)一個,心里就一陣歡喜:哈哈,又一個。有的小伙伴情不自禁高聲喊叫起來。發(fā)現(xiàn)的越多,心里越高興,身上就越有勁。倘是半天也找不到一個,心里那個失落,自然而然就表現(xiàn)在臉上??吹交锇榭焓皾M簍子了,心里更著急,卯足勁兒到處尋找。雖然一塊地里,不知被多少人、多少遍地“掃蕩”過,但每次我們都能拾滿筐子。這一筐子“苞米補堆”,能燒兩頓飯。
   轉(zhuǎn)眼間,麥子由返青階段變?yōu)槌樗氚喂?jié)時節(jié),拾“苞米補堆”告一段落。此時,村里響起“嚯嚯”的磨鐮刀聲音,綿遠、悠長。布谷鳥一聲接一聲啼鳴,像是在催促人們收割麥子。我們那兒旱地使用鐮刀割,那些水澆地則用人力拔,用上收割機是后來的事情。使用鐮刀割過的麥地留有麥茬,我們在生產(chǎn)隊干活的空隙,在種上玉米的地里,撿拾麥秸根。大部分的麥子是拔。麥子拔完后要抬到場園上鍘去麥根,垛成一個個碉堡似的麥秸垛。公社的脫粒機來了,壯勞力將帶穗的麥秸用鐵叉挑進傳送帶,我們就在機尾“摳雞腚”,把堆積的麥糠從“雞腚”里扒出來。麥糠到冬天可以燒炕,它不是主要的燒草。那一垛一垛的麥秸才是主要的燒草,還有秋天的玉米秸稈。不夠的話,就是我們這些孩子到處去摟草了。 每年夏收結(jié)束我們家都能分一個大麥秸垛和一個小麥秸垛。還能分到麥糠和麥穰,這些都是燒草。
   分麥秸垛要抓鬮,抓到幾號就搬幾號。我那時個子小,身單力薄,但還是要挑兩捆麥秸,咬著牙一路晃晃悠悠,中間要歇息三四次才能到家。第二年家里買了小推車,我便用小推車推麥秸,母親就在墻外垛一個同樣大小的麥秸垛。那個年代,家家都有麥秸垛,這個麥秸垛是舍不得燒的,要留到明年春天燒。這個時候家里燒火做飯有去年的玉米秸,還有父親從山里買來的樹枝。麥秸垛的存在是家里還有草燒的一個標志,對外人來講是一種誘惑???,他家的麥秸垛還在。母親要的就是這一句話,實際上是告訴別人,我們家還沒到缺草燒的地步。
   記得我們剛搬了新家,麥秸垛須垛到后院。從前門進要拐兩個小胡同,小車不能直接推到門口。母親就讓我把麥秸推到院墻后面,然后用叉子挑,一叉一叉的麥秸,越過后墻,飛落到后院。母親就在后院垛麥秸垛。有時候,我把一叉麥秸挑起來,用大力氣甩過去時,正好會甩到母親的頭上,麥秸草瞬間在母親頭上“開花”,一些草屑便飛落到母親臉上,鉆進頭發(fā)里。母親用手撲打幾下,繼續(xù)垛草。這個麥秸垛,母親要垛一個下午。垛一層麥秸,母親要上去踩,前后左右踩結(jié)實,然后再垛一層,再上去踩。直到垛到母親胸脯那么高了,母親才開始做“錐形頂”。就是下面為一個圓形麥秸垛,上面是一個錐形頂,然后用提前預(yù)留的帶有麥根的麥秸氈頂,這些麥秸圍繞著錐形頂,一層一層氈,大約要氈六至八層。氈好后的麥秸垛,再綁一個麥秸頂,一個漂亮的下雨下雪皆不漏水的麥秸垛就完工了。
   到了秋后,將生產(chǎn)隊分的苞米秸抬回家后,每天幾乎天不亮就一骨碌爬起來,到溝邊灣沿,用笤帚掃,用木筢摟樹葉,有柳樹葉,槐樹葉,還有楊樹葉,碗口大的白楊樹葉。
   村東河畔有片果園,由村林業(yè)隊掌管。果園是村人的禁區(qū),只有到了入冬前夕,村里林業(yè)隊收獲結(jié)束了,果園才解禁。這一天,社員不上坡,學(xué)生放假。家家戶戶,大人小孩,成群結(jié)隊,扛著扁擔、繩子、鐮刀、草筢,潮水般涌向果園。除樹木之外,盡可往家收拾。就連那些在生產(chǎn)隊干活不出力氣的人,都豁出去了干。這半天拾的草,夠燒一個月的。
   初冬時節(jié),河畔邊、溝崖上的枯草早就不見了蹤影,僅剩下寸高的草根兒。但只要一刮風(fēng),這些地方就會聚集一些樹葉。天不亮就會有人扛著筢,撅著大草簍子,去河畔和溝沿邊摟這些樹葉子。至于別人摟不起來的碎草屑,也有人稀罕得要命。只要不是雨雪天,清晨上學(xué)前,我都要踩著白霜,去摟這些別人瞧不上眼的碎草屑。摟一堆,用手捧進簍子,沒幾下,兩手就都凍得通紅。有時把手搓搓,有時捧到嘴邊,哈口熱氣,再搓搓手,又開始摟……
  
   2
   在我的記憶里,老家的冬天似乎特別冷。針眼兒大的洞,斗大的風(fēng)。北風(fēng)不經(jīng)意間,從土墻裂開的縫隙,從門縫,從窗戶紙的小洞里鉆進屋內(nèi)。我們家在村莊的最北頭,靠道。北風(fēng)越過后墻,直接撲進家里。兩個后窗全部堵住,還有一個大后門,關(guān)上后有指縫大的空隙,有多少風(fēng)都能灌進來。為此,在公家上班的父親利用禮拜天,用苞米秸搭起個草棚,讓草棚的出口朝東,而不是朝北,這樣避免了呼嘯的北風(fēng)直接撲進大門。此時天寒地凍,又沒有煤炭生爐子,水缸便結(jié)了一層厚厚的冰。清晨起來,母親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用錘子敲水缸里的冰,敲碎后把含有冰塊的水舀進鍋里,開始燒火做飯。這個時候,我便哆哆嗦嗦從被窩里鉆出來,從水缸里撈冰吃,冰塊嘎嘣嘎嘣在嘴里嚼響,母親就說:“不嫌乎涼啊……”其實,感受冰塊透心的涼,是那個年代孩子們常做的游戲。
   母親一邊做飯,一邊招呼我們兄妹幾個起來。窗戶上,已經(jīng)長滿了厚厚的“窗花”?!皟鏊览玻瑑鏊览?!”妹妹在被窩里喊。母親知道,妹妹這是要烤火呢。所謂烤火,就是要穿的棉襖棉褲太涼,胳膊腿不敢往里伸。母親就從鍋灶里掏出一些火,把孩子們的棉褲挨個烤烤,再拿給孩子們穿。這樣,穿起來就不那么透心涼了。在這寒冷、難熬的冬季,家里到處都是涼瓦瓦的。為了取暖,有時從鍋灶里掏出些火炭,倒進一個瓦盆兒,放在土炕上取暖。
   那時,家家的柴火都不寬裕。晚上,一家人通常依靠土炕頭取暖。中午就在父母和我們住的西間做飯燒炕,晚上在東間填些麥糠,我們叫“燒炕”。除了“燒炕”,有的人家就做一個泥火盆兒。一般是用帶粘性的黃泥土,拌些麥糠和成厚泥巴。為防止粘土裂紋,還要絞碎一些麻線、舊繩頭兒,最好是到剃頭棚撿些碎頭發(fā),加進泥里,這樣火盆兒就有了筋骨,不易碎裂。大雪封門時,一家人就圍著火盆取暖。從熱灶膛里揀幾塊紅彤彤的木炭置于火盆內(nèi),端到屋子里,屋里頓時就騰起一股暖流。帶著短小火苗的炭火在火盆里跳躍,孩子們把手伸出來,在火炭上方烤一會兒,來回搓著雙手。不大時間,冰涼的手就暖和了。
   冬天,舍不得柴火燒熱水,洗頭、洗澡就很不方便。男孩子夏天還好,可以到河里、灣里洗澡。女人要想洗澡,就在院子里曬一大盆水,中午或晚上洗。那時候沒有太陽能,也沒有浴池,洗澡很不方便。冬天一個月才能洗一次頭,還是去理發(fā)的時候洗的。不知是我疏忽還是沒看見,我從來沒看見兩個妹妹洗過頭,倒是她們長時間不洗頭,頭上都長出了虱子。有一年臘月,快過年時,大概是臘月二十五六的樣子,母親說,跟你先發(fā)叔去城里澡堂洗個澡吧。那簡直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一場盛宴。記得先發(fā)叔用我父親的破自行車帶我去了城里,可能花兩毛錢買了兩張澡票,進去后,里面很寬敞,有一排排的小床鋪,許多人或躺或坐,在床鋪上喝茶水。整個縣城可能只有這一個澡堂,是公家的。去洗澡時,那水已經(jīng)渾的沒法說了,跟渾水湯沒什么區(qū)別。不管怎么說,好歹洗去了積攥一冬的灰垢,干干凈凈地過了新年。
  
   3
   我參加工作后,總算在單位的澡堂子里洗上熱水澡了。這個時候,陪伴我身上十多年的虱子也不見了。大約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們家也在冬天里生上了爐子。而農(nóng)村許多家庭,也還是依賴燒草,燒柴,家里依然沒有爐子。1974年,我們老家勘探出來煤炭,建起了全國第一個海濱煤礦。接著,又在距煤礦不到二十里處建起了發(fā)電廠。當父親靠關(guān)系買到烏黑锃亮的當?shù)孛禾亢?,全村人都跑來看,羨慕得不得了。那個年代,煤炭是稀缺物,尤其它能燒火做飯,烤火取暖。母親和我,還有兩個妹妹用麻袋、筐往家里裝煤炭,有人撿起一塊烏亮的煤塊放鼻子上聞聞,說:“哎呀,真好聞哪,有一股子松香味兒?!?br />   這是我家第一次燒煤炭。那年母親去供銷社買來爐子,第一次用煤炭燒火和生爐子,家里用不上火盆了,母親就把火盆送人了。這年冬天,一共下了四場大雪,但我們家因為有了煤炭,有了爐子,一個冬天沒有挨凍。鄰居家不知從什么地方拉來樹根兒、樹枝、樹梢,在大門口剁成二三十厘米長,仔仔細細捆好。這一個冬天,別人家的孩子起早貪黑、頂風(fēng)冒雪去拾草,我們家再不用拾草了。
   這以后,我們家開始年年冬天燒煤炭。陸陸續(xù)續(xù)的,一些村民也開始燒煤炭,拾草的人越來越少。我結(jié)婚后,冬天烤火也還是靠煤炭。家里生一個爐子,我們村里,只有少數(shù)家庭生爐子燒煤,大多數(shù)農(nóng)戶家里還是無煤,仍然靠燒炕取暖。這樣一直持續(xù)到上個世紀80年代末,我們家里又安裝了“土暖氣”,開始供暖效果不甚好,但別人還是羨慕我們家有“土暖氣”。過去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生爐子,把爐子生旺了,伸出冰涼的雙手放爐子邊烤。下班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土暖氣”一捅,待“土暖氣”燒起來后,雙手就可以放在暖氣片上“熱乎”一會兒。“土暖氣”的好處是,不用燒大鍋,不用燒炕,比生爐子干凈,衛(wèi)生。還可以在爐子上熬小米粥,燜魚,燉肉。
   后來,我們家又用上了液化氣。液化氣的好處是干凈,方便,擰開開關(guān),藍火一下子就冒了出來。一開始,我們?nèi)逸啌Q著擰開關(guān),擰開后,全家人看著火苗就笑,妻子說,這回好啦,早上再不用燒大鍋了。第二年,妻子又給父母家里買了一套液化氣罐。
  
   4
   20年前,我們家住上了樓房。我居住的那個小區(qū)最初沒有燃氣,后來開始安裝管道燃氣工程項目。經(jīng)過一個月的安裝改造,天然氣管道通到了各家各戶?;仡^看看,我們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也不用為燒柴犯愁了。而對于我來講,拾草的日子也已成了遠去的記憶。但每次秋冬季節(jié)看到田邊地頭,河堤溝沿上那些發(fā)黃的野草蘆葦在風(fēng)中搖曳,都會引起我對拾柴火的回憶。
  

共 4524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在這篇飽含深情的文章中,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不同時期與柴火相關(guān)的生活場景,展現(xiàn)了時代變遷下人們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字里行間流露出對過去艱苦歲月的感慨以及對生活改善的欣慰。文章開篇點明柴火在莊戶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柴火是稀缺且珍貴的資源,莊戶人需想盡辦法獲取。接著,作者按照時間順序展開回憶。從童年時期拾草的經(jīng)歷說起,無論是春天在河套里拾 “苞米補堆”、麥收時撿拾麥秸根,還是秋后掃樹葉、入冬前夕去果園拾草等,作者詳細描述了孩子們?yōu)榻鉀Q家里燒柴問題而付出的努力,這些場景生動展現(xiàn)了當時生活的艱辛與孩子們的勤勞懂事。隨后,作者描繪了老家冬天的寒冷以及取暖、做飯燒炕等依靠柴火的艱難狀況,如母親敲水缸冰做飯、用火炭取暖、因柴火不寬裕導(dǎo)致洗澡洗頭不便等,讓我們深切感受到那個時代生活條件的艱苦。隨著時代發(fā)展,作者講述了自家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的過程。從參加工作后能在單位澡堂洗澡,到家里用上煤炭、生起爐子,再到安裝 “土暖氣”、用上液化氣,直至住進樓房用上天然氣,每一個階段的變化都體現(xiàn)了生活質(zhì)量的提升,也反映了社會的進步。最后,作者感慨拾草的日子已成為遠去的記憶,但每當看到秋冬季節(jié)的野草蘆葦,仍會勾起對過去拾柴火生活的回憶。這種對過去的懷念,并非留戀艱苦,而是對那段經(jīng)歷所承載的歲月痕跡的珍視。這篇文章通過個人生活的點滴變化,以小見大地展現(xiàn)了時代的變遷,情感真摯,細節(jié)豐富,讓讀者深切感受到生活的不易以及發(fā)展帶來的美好。感謝作者用如此精彩的文字記錄下這段珍貴的歷史與情感,佳作推薦共賞!愿每一位讀者都能從這篇文章中體會到那份對生活的感悟和對時代進步的贊嘆?!揪庉嫞和粽鹩睢俊窘骄庉嫴?精品推薦202411260026】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汪震宇        2024-11-26 08:42:06
  此文情感真摯動人!以柴火為線索,詳細描繪了不同時期的生活場景,從艱苦的拾柴歲月到生活條件逐步改善,人物經(jīng)歷豐富,情感細膩,讀來仿佛跟隨作者一同經(jīng)歷了那段歲月,令人感慨萬千。
2 樓        文友:汪震宇        2024-11-26 08:42:40
  哇,從童年拾柴到冬日取暖,再到生活方式的不斷變遷,這篇文章如同一幅生動的生活畫卷,將個人記憶與時代發(fā)展完美融合,好一篇富有感染力的佳作。
3 樓        文友:何葉        2024-11-26 21:22:06
  恭喜精品!精品點贊!吉祥哥真棒!
何葉
4 樓        文友:一路順風(fēng)        2024-11-26 21:49:20
  老師的文字,真真實實的詳述了在那個特困年代,人們呢窮日子都過得不容易。缺柴,缺糧。受凍,挨餓。現(xiàn)在什么都不缺了,但那個時代的情景在記憶中仍拂之不去。好文,祝賀老師的美文加精!
5 樓        文友:蕭墾        2024-11-27 09:19:03
  祝賀老師佳作加精,問好,點贊。
6 樓        文友:陌小雨        2024-11-27 14:26:44
  恭喜老師斬獲精品!
山本無憂,因雪白頭……
共 6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