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文字之美(隨筆)
我從小就對文字很敏感,好文字,一眼看過去,就覺得心里很喜歡,不管別人評價如何。比如我第一次讀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弊炖锬盍巳?,閉上眼睛,感覺世界離我而去。睜開眼睛,眼淚不由自主地流了出來。白居易《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共念了五遍,大聲念了三遍,小聲念了一遍,心里默念了一遍。閉上眼睛,那“酒、火爐、傍晚欲雪的天空”油然涌上心頭,溫暖如春。睜開眼睛,發(fā)現自己已經是淚流滿面了。
后來遇見了柳永,“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蔽矣浀卯敃r聽過一個叫童麗的歌手唱的《雨霖鈴》,窗外雨疏風驟、暗夜沉沉,我被“曉風殘月”四個字搞得神魂顛倒的。我開始喜歡上了柳三變,喜歡“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喜歡“故人何在,煙水茫?!保矚g“斷鴻聲里,立盡斜陽”,喜歡他的自由浪漫、放蕩不羈。不知道柳三變在當時會不會想到他的幾個字在過了無數個年頭之后會折磨到一個瘦弱的年輕人,深深地感動著他,撼動他的心。我相信,就算再過一千年,沒有人會記得當時的富商巨賈,但一定還會有人念到“曉風殘月”時會潸然淚下,一定還會有人想像到當時為柳三變唱歌彈琴的歌妓面容如何姣好、聲音如何婉轉。人無法長生不老,但文字可以青春永駐。就像臧克家說的: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再到竹林七賢,他們的狂放不羈實屬罕見。魏晉名士好老莊之學,追求物我兩忘的境界,狂飲大醉求高遠之志。王忱曰:“三日不飲酒,覺形神不復想親。”魏晉名士還喜歡辯論,幾人圍坐在一起就一個話題唇槍舌劍辯論著,你一言我一語,咄咄相逼,你說服不了我,我說服不了你,有時握手言歡,有時不歡而散。
到了王實甫,我還沉醉在了“臨去秋波那一轉”那種意境之中;到了李漁,“珍生”和“玉娟”的合影之情讓我心生漣漪;到了曹雪芹,我知道了“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我頭仰天腳蹬地,在這些文字當中同感那喜怒哀樂、酸甜苦辣,我和這些靈魂們促膝而坐、徹夜長談。
開始走進近現代文學殿堂時,我第一個遇見的人就是張愛玲,但當時的我閱歷太淺,沒能看清這個女人隱藏在文章背后的東西,后來重讀張愛玲,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她文字的精致細膩、古靈精怪。就算現在的女作家一大堆,但文字上的靈氣還沒有能超出張愛玲的。讀張愛玲,你可能不太喜歡她的刻薄,但是你挑不出來她在文字上的毛病。張愛玲的文字就像是古舊瓷器,每一個文字都有實際的質感,組合到一起恰到好處,平靜如風平浪靜的海面,洶涌如火山中奔騰的巖漿。文字是需要天賦的,有些人從生下來就知道把文字怎樣組合在一起看起來最舒服,有些人后天怎么學習也總差那么一點點,張愛玲就是文字組合的高手。
后來讀到沈從文、錢鐘書、魯迅等人,在沈從文身上我覺察到文字原來可以如山間的清風明月,如秀麗的南方山水。他小學畢業(yè),對中國文學的貢獻比如今的十個中文博士加起來都要多。南方山水養(yǎng)人,所以南方姑娘大都溫潤白皙,眼睛水靈靈的,帶著點靈氣;南方山水,也養(yǎng)文字,沈從文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錢鐘書身上我看到了雄厚的文學功底,無論是中國的古典文學還是西洋文學,就像格非說的:有些作品本身就應該是放在博物館里,留給文學院那些教授研究的。若是想要理解錢鐘書作品背后隱藏的東西,對于沒點子功底的人來說,怕是很難。而現如今的人,沒有錢鐘書那樣雄厚的中國古典文學的底子,也沒見過幾次私塾老師的板子,更沒有經歷過中國動蕩時期的苦難。
魯迅的文字如同青銅大鼎,厚重到可以承受中國人民受的磨難。初中課本上經??梢砸姷紧斞傅奈恼?,也知道經常出現在課本上的這個人是個高手,但不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不知道《藥》到底要說什么。去年我又重讀《吶喊》和《彷徨》,我看到了魯迅的良苦用心、他的大情懷,體會到了魯迅先生的偉大之處,他的偉大不在文字表面,而在文字背后,在更深的層次。
遇到王小波是在我上大學的時候,因為之前看過一句話——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老師在講臺上面講“女性生殖系統(tǒng)”的結構和生理時,我坐在底下翻開《黃金時代》,文章篇幅不長,半天讀完,下課之后,我跑出教室,跑到教室外面的草坪上,一夜的大風吹走了籠罩在天空的霧霾,天空湛藍,沒有一絲云彩,陽光刺眼而溫暖。我想大喊三聲,可最后嘴上忍住沒喊,心里大喊了三聲,只有我自己聽到了?!瓣惽鍝P”三個字一直在腦海中晃來蕩去,我當時在想她到底有多么的嫵媚動人?我在王小波身上看到了真實,就好像他活生生地坐在我面前對我說:“追女孩子臉皮一定要厚一點,讓她臉紅,一定不要自己先臉紅?!?br />
我記起上大學時遇到的一個師姐,皮膚很白,眼睛很大,笑起來很好看,走路有一番獨特的韻味。有次遇見,她笑了笑,我也笑了笑,她沒臉紅,我倒臉上泛紅,后來再次見到她時,她已經不再是一個人,挎著一個比她高出一頭的男孩子,還是她笑了笑,我也笑了笑,這次她沒臉紅,我也沒臉紅。要是早點讀到小波,說不定我還會和她多遇見幾次,也說不定她身旁的人就不是那個男孩了,所以對于小波,我只想說相見恨晚!
在遇到王小波一年之后,我又遇到了余華。第一次買來的余華的書是《活著》,在某家書店的廣告里面看到之后便買了一本,買來之后,一段時間一直閑置在書架上。我記得很清楚,那是一個周六,青島的海霧籠罩著整個校園,我們住在八樓,我在云里霧里起床、洗臉、刷牙,然后盤腿坐到床上拿起手機看了兩眼新聞,不是某個明星出軌,就是某個貪官家里又抄出多少現金,覺得實在無聊,看到書架上閑置已久的書,我就拿了下來,看了余華為《活著》寫的序,覺得言之有理,而且文字簡潔正合口味。他在序中提到了作家和現實的緊張關系以及那首提供給《活著》靈感的《老黑奴》,大半天,我翻完《活著》,千言萬語都涌到了嗓子眼,一個字也說不出,但頭腦中已經遭受到了嚴重的撞擊。我跑到隔壁同學那里要了一支香煙,走到八樓的陽臺上,我將香煙點燃,看著操場上散步跑步的同學,看著慢慢燃燒的香煙,我的心情開始慢慢平復下來,扔掉煙頭,我回到屋里,這整個過程我都被一個叫“福貴”的人陪伴著,我看到福貴經歷了一場場苦難,我看到他堅強豁達地活著。在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人活著的意義:再多的苦難都是活著的一部分,活著就是活著,世上最簡單的是活著,最復雜的還是活著。
我開始佩服余華,我看到書背后的那張照片,手里夾著半截香煙,歪著身子站著,眉頭微皺,眼神睿智。我記得我和一個姑娘一起聊天時,說到讀書,我向她提起《活著》,她說以前聽過,但沒看過,再到后來有一天,我又和她一起聊天,她說她看了那本書,我問她怎么樣,她說寫女人的地方有些好笑,但是很好,很值得一看,我也沒問她為什么好笑,等下次碰到她聊天時我再問問她。
看過《活著》之后,我又找來《兄弟》、《許三觀賣血記》、《在細雨中呼喊》,一口氣讀完,覺得算是對余華有了些許了解,至少以后看到他的文字時能掂量出真假,因為人的氣質總能在文字中體現出來,別人怎么也學不來的。他書中的人物大都命運坎坷,或者說他所描寫的那個時代整個民族都命運坎坷。他的文字就像他的書的封面一樣,初看好像充滿了黑暗,但細看卻也能透出幾絲光明來。
再到后來我遇見了遲子建,在《額爾古納河右岸》中我又被感動了,在《群山之巔》中我又看到了充滿靈性的文字,好像天空飄下來的一粒粒冰珠,晶瑩剔透,原來北方的大雪中也可以醞釀出這種美不勝收的文字。我在遲子建的故事和文字中看到了純潔和美好,好像有一絲川端康成的美的味道,但還達不到川端康成那種極致的縹緲之美。
每當明月高懸之時,我總會想起那些曾經感動過我的文字,在心里默默地念上幾遍,心底油生出一絲絲的幸福感來,我感到很慶幸,這個世上雖然好多東西都變了,天不再那么藍了,水也不再那么清了,但這些文字依然溫暖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