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與雞同居的日子(散文·家園)
和我們老家風俗截然所反的是:來自廣東的婆婆那邊風俗是兄弟姐妹里小的要孝敬大的,于是,每年逢著中秋或新年這種大日子,身為大姐的婆婆就那也不敢去,乖乖地呆在家,等“大禮”上門?;鼗囟疾怀鏊?,她那兩個弟和兩個妹一定會提各種吃的用的上門“進貢”給她。而其中,必有活雞。
一人送一個,都四個了,再加上別的親戚送的,最高峰竟有10只之多,一時屋里“雞滿為患”。不得已,婆婆找木工定做了一個大竹籠,放在天臺,專門用來養(yǎng)雞。雞很少叫,雞的排泄物一天清理一次,這樣不管是味道或噪音,都算不上擾民,老鄰居們自從知道婆婆養(yǎng)雞后,都自動送富余的食物來給婆婆喂雞。婆婆把剩飯剩菜和上米糠,當雞餐,一天兩頓。很快雞的回報就來了:一只雞幾乎一天下一只蛋,讓婆婆的干勁更足了:把骨頭和蝦皮剁得碎碎的喂雞,說這樣下的蛋含鈣高,營養(yǎng)更好。
我們搬家后,看到圍墻里的大片空地荒廢著挺可惜的,和老公商量后從婆婆那搭回兩只雞,開始了與雞同居的日子。
圍墻有三米高,里頭種有好幾種三層樓高的果樹。我把雞塞進小叔以前養(yǎng)兔子的籠里,再放在屋檐下,這樣就風雨不懼了。一開始,我對雞沒有婆婆的耐心和愛心,給它們的都是家里剩什么就喂什么,雞的伙食水平和我們的直接掛鉤。有時不開火,就撕些菜葉剁碎給它們嚼。這樣過了一個月后,兩只雞都被我養(yǎng)瘦了。內(nèi)疚感帶來了責任心:我做飯時就為了雞有意放多點米。在外就餐也惦記著家里還有兩張嘴要喂,會自覺地打包食物回去。連買個菜也跟老板討要幾片老菜葉。天天保證雞餐里有米有糠有青菜還有各種“零食”。
某日,我照例給雞送早餐,驚喜地看到有只小蛋!白得耀眼的一團橢圓,靜靜地躺在雞籠下面。呵呵,天道酬勤啊,雞終于開始下蛋了!第一次下的蛋叫初生蛋,聽說營養(yǎng)最好,我用水煮熟了不粘調味料吃,果然既香又美味。兩只雞三天共下二只蛋,也不知是那一只下得更勤些。老公喜歡看我撿蛋的興奮勁,于是看到了也不撿,喊我去撿。蛋撿了一段時間后,問題來了:有時蛋會讓雞啄破,蛋液流了一地;(可能它肚子餓得連自己的蛋都要吃?)有時雞晚上下蛋,在我們睡著的時候,老鼠先下手為強拖了去。郁悶了好些天后,我把籠子拎回了一樓的衛(wèi)生間。反正衛(wèi)生間夠大,二樓三樓又另外有,就拿一樓這個當雞屋好了。在籠子下墊兩塊板磚,旁邊放著掃把候著,它們的便便積多了我就開水沖洗。奇怪的是,換了更干凈的環(huán)境它們不下蛋了!我只好另找地方安置它們了,天臺有間20平方三面墻有頂?shù)奈葑?。成了它們的新家,天臺風景好啊,偶爾還有鳥兒來和雞作伴??上б惶鞄滋送蹬罉巧先デ謇黼u米田共和喂食,使我的懶病大大發(fā)作了。又把雞挪回圍墻根下。
養(yǎng)了兩個月后雞的脖子掉毛情況很嚴重,禿了四五厘米長,露出粉紅的皮膚,要命的還在后面:其中一只脖子處還長了個大肉瘤!實在不知到底是什么回事。把雞養(yǎng)成這樣,讓我羞愧不已。肉瘤越來越大,雞看起來很是辛苦,脖子都跟著彎了起來。不能再讓它這么痛苦下去了,我燒了熱水,把它就地正法,用五臟廟溶化它的尸身,送它進了輪回道。
剩下的一只,我搭回去還給了婆婆。折騰了這么幾個月,覺得《蝸居》的宋思明對海藻說的一句話非常正確:“人吶,千萬不要輕易去嘗試做自己不擅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