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專業(yè)小說的軟與硬(隨筆)
《流浪地球》被稱為硬核科幻??苹眯≌f的軟硬之分的標準,我忘了是什么時候看到的了,僅僅記得區(qū)分的標準是關于設定的:是否符合科學道理,符合就是硬科幻,不符合就是軟科幻。時間已經(jīng)久了,所以只記得一個大概意思。
在鍵盤上碼字已經(jīng)有八年之久,自己也多少有點感悟。一開始寫小說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三年前,那個時候是用筆寫,在稿紙上寫,寫成了我的第一部小說,總字數(shù)不超過四萬字,不算標點,這個字數(shù)是我一個字一個字數(shù)出來的。
后來在外漂泊的時候也沒有放棄,都是用筆寫,所有的稿子摞起來大概有半人高。不過現(xiàn)在回憶起來,只用了兩個字來形容當年寫的東西:垃圾。用電腦寫是在八年前,當時媳婦看韓劇,看的眼淚汪汪。我瞅了電腦兩眼告訴媳婦:這樣的劇本我也能寫。媳婦笑:吹牛!俗話說: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泰山不是壘的,黃河不是尿的。于是我開始用電腦碼字,從筆者變?yōu)殒I客。
多年的寫作經(jīng)驗,告訴我寫一個劇本真的很不容易,因為需要考慮的東西太多了。個人的愛好是軍事,從小就喜歡。所以我寫小說的時候無論開頭是什么,結局都是為軍事服務的,或者說必然會投入到戰(zhàn)爭中。比如《血染征袍》和《屠裂天》,一開始無論是游戲,還是影視劇的拍攝,都是為最后的戰(zhàn)爭做鋪墊。
作為一個軍事愛好者,平素里除了看各方面的軍事書籍就是看地圖,看歷史。而在寫小說的時候,為了能夠避免因為設定的問題,導致讀者不喜歡看,所以最終走向了架空、穿越和科幻。在寫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科幻小說最重要的是幻而不是科,無論軟硬。
所有的小說作者,無論是網(wǎng)文還是傳統(tǒng)小說作者,有很大一部分對科學定理等問題,了解的必然是不透徹的。而即使你對某一方面了解的極深,但是,你不可能在書中去表現(xiàn)。即使你寫的是硬科幻,也不會真的硬到哪里去,因為讀者的水平限定了你硬的程度。
作者可以是專家,但是讀者未必是專家。雖然每一種小說都有屬于自己的讀者群體,但是每一種小說的讀者群體里面專家都是少數(shù)。而一個專家以極為專業(yè)的態(tài)度去寫一部專業(yè)的書,那么讀者必然也是這方面的專家,因為不是專家是看不懂的。
比如,我用誰叫這個名字寫的《血染征袍》,一個軍事小說。如果以專家的眼光甚至是資深軍迷的眼光,來看里面都有很多的瑕疵、錯漏。但是,如果嚴格的來按照正規(guī)的軍事標準來書寫這么一本書,我沒這個水平,有這個水平的人,如果要寫的話也不會讓這樣的書籍公開。
《血染征袍》里面是大軍團作戰(zhàn),起步就是旅級,而一個旅級的戰(zhàn)斗需要考慮的東西是很多的。尤其是我還要設定各種包括環(huán)境地形等東西,那么這個工作量是很大的。所以在考慮整本書的時候,我就只能削弱掉很多東西,同時放棄很多東西。即使如此,很多時候我構思的時候,腦袋是木的,使勁的去掐都沒有感覺。從硬這個角度來講,《血染征袍》還是比較硬的,因為里面對于軍事方面的考慮是比較嚴謹,當然是以我的標準而言。
那么科幻小說呢?所有的科幻小說都必須有一定的科學理論支撐,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演繹,而演繹的過程中就有了軟硬之分——是否符合科學理論,或者說科學邏輯上是否能自洽。自洽的程度越高越硬。比如《流浪地球》里面的行星發(fā)動機,引力彈弓,重核聚變。引力彈弓是現(xiàn)實中的航天中經(jīng)常使用的技術,根據(jù)最后的結果分了引力加速和引力減速。旅行者號等深空探測器,都利用引力彈弓加速來降低燃料消耗。所以這一條是硬的,比金剛石都硬。
重核聚變,理論上是可以的。之所以說重核聚變理論上是可以的,是因為現(xiàn)在人類只能在理論上推導出來是可行的,但是人類目前無法實現(xiàn)。人類目前不能實現(xiàn),不代表目標不能實。宇宙里的超新星爆發(fā)就是重核聚變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黃金等貴金屬就是超新星爆發(fā)也就是重核聚變的產(chǎn)物。人類目前只能實現(xiàn)不可控的氫核聚變——氫彈??煽氐臍浜司圩冋趯嶒炇依镞M行試驗,據(jù)新聞聯(lián)播說成功的實現(xiàn)了一秒鐘的可控核聚變。所以可控的重核聚變是可實現(xiàn)的,不過我們這一代肯定是看不到了,但是理論上是可以實現(xiàn)的。所以這一條也是硬的,從理論上講也是比金剛石都硬。至于實際實現(xiàn)這種技術,一方面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付出,另一方面也是看最后需不需要這種技術。
行星發(fā)動機,這個是流浪地球里所有的科技里,最容易引起爭議的地方。實際上能做到重核聚變的時候,行星發(fā)動機在理論上就已經(jīng)可以制造了。而引起爭議的地方不在發(fā)動機上而在地球上——地球是個薄殼雞蛋,薄弱的地殼會不會被巨大的推力弄碎呢?
用行星發(fā)動機推動星球,在我看過的多本科幻小說里都有出現(xiàn)。在這些小說里也提到了地殼被巨大的推力壓碎的情況,那么《流浪地球》里呢?
原著里地球的停轉(zhuǎn)也就是剎車時代是很長久的,用了四十二年。地球的自轉(zhuǎn)速度一直在降低,據(jù)研究恐龍時代一年接近四百天。而讓地球降低自轉(zhuǎn)力量,來自于太陽和月亮的引力,隕石的撞擊等等因素,一年大概能降低幾毫秒吧。也就是說劉慈欣是考慮到了地殼的承受能力的。他也竭力的去解決了這個難題,用時間來磨。所以從理論上講,行星發(fā)動機是可以讓地球停止自轉(zhuǎn)的。至于離開太陽系,原著里也不是一下子就離開的,而是利用了太陽的引力,也就是引力彈弓來一點點地加速,最終達到了可以利用木星的引力彈弓的速度和軌道,并利用木星的引力彈弓效應離開太陽系。
曾經(jīng)看過的一個科普片,講述的是地球的誕生,在那里面提到了太陽系誕生初期。整個太陽系是一個彈球場,在引力交戰(zhàn)中所有的隕石、行星,在太陽系里橫沖直撞,直到最終形成引力平衡為止。而在這個期間,如果有哪個行星被引力彈射出了太陽系,就會成為一個流浪行星。而人類的太空觀測中也確實發(fā)現(xiàn)過,疑似被引力交戰(zhàn)彈射出恒星系的流浪行星。所以用行星發(fā)動機推動地球借助太陽、木星等星球的引力,逃離太陽系,在理論上是可以做到的。
《流浪地球》說他是硬科幻,以我的標準是合格的。而之所以說以我的標準是合格的,是因為“橫看成嶺側成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我看著合適,您則未必。
而要寫一個硬核的小說,無論是不是科幻小說,只要是涉及到專業(yè)門類比如醫(yī)學、比如工業(yè)、比如軍事……都需要大量的基礎知識打底,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延伸,這個延伸可以是利用現(xiàn)成的理論,也可以是你自己的推演。但是無論是利用現(xiàn)成的理論還是自己的推演,科學邏輯上的自洽程度很關鍵。
但是,無論是科幻還是什么別的專業(yè)類的小說,硬也硬的有限。因為讀者的水平限定了硬的程度。不是每一個讀者都有相應的知識儲備,所以科幻小說、軍事小說等小說是小眾文學,原因就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