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西風瘦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西風】遠去的糧站 (散文)

精品 【西風】遠去的糧站 (散文)


作者:情滿鄱湖 秀才,1235.3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6300發(fā)表時間:2019-03-18 12:35:28


   一
   馬澗街不算長,從馬澗渡槽底下到大沽塘大概三華里。筆直的街道兩旁安裝了路燈,店鋪一家挨著一家。幾十年的變遷,誰曾想到幾棟稀稀疏疏的鄉(xiāng)政府所在地,卻變得繁華起來。
   四十年前,唯一值得驕傲的房子是鄉(xiāng)政府,三層,四十六間房。后來又建了供銷社,信用社,這幾幢房子可稱得上馬澗街標志性的建筑。還有一家飲食店連著旅館,就是這么幾幢樓構成了一個馬澗街。
   從旅館往大沽塘方向走三百米靠右一條岔道,有一個大大的院落,它就是糧站。糧站里面有很多房子,每一棟房子都很大。進院門是一幢二層樓的辦公場所,中間是個寬闊的曬谷攤,再后面連著好多棟金字水屋頂?shù)募Z倉。只有它的存在,讓馬澗街一度熱鬧無比。時代更迭,那些令人羨慕的建筑物,風光不再,漸漸落寞。糧站的前面已被一幢幢高樓遮擋,它已被所有的人遺忘。
   糧站的院門前一條幾十米長的岔道上,一到每年的七月份,這條路上就被一輛輛獨輪車擠滿。院子里那塊幾千平米的大坪,是用來交公糧,曬稻谷的地方。它如今荒涼寂寞地摞在這里,榮光不再。
   糧站是什么時侯開始荒廢呢?大概從九十年代末,那種熱鬧非凡的場面就不再有。先是糧站的人派車到各個大隊上門收糧,再后來,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9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廢止《農(nóng)業(yè)稅條例》的決定”。也就是說,我國農(nóng)民從2006年開始不再需要向國家繳納農(nóng)業(yè)稅(公糧)了。從此,糧站就徹底失去了它應有的功能,它在時代的進程中,完成了神圣的使命,在共和國的歷史中,描繪了最濃墨出彩的一筆。延續(xù)了幾千年的農(nóng)業(yè)稅在二十一世初,走進了歷史滔滔洪流中,還糧的日子一去不返,哪個農(nóng)民打心底不高興,不感慨?
   二
   還糧,對我記憶是太深刻了。我是七十年代出生的,八十年代田地承包到戶。記得我家一共分到六畝水田,政府下派的還糧任務大概是:公糧三百多斤,定購一千多斤。每到夏糧收割到家,秋種已經(jīng)基本完成,這種雙搶的日子,如今想來還心有余悸。那時農(nóng)民干勁足,都害怕錯過季節(jié)而影響收成。
   收回家的糧食還未等到曬完,大隊就下來了催糧通知書,必須在某某日將糧食送到糧站,錯過了日子又要等到下一輪日期。
   馬澗街上的糧站全稱為“鳴山糧油所,”鳴山鄉(xiāng)八個大隊,幾千戶人煙,一到還糧的日子,家家戶戶從四山八塢匯聚而來,就會把糧站擠得水泄不通。
   平時冷冷清清的馬澗橋從黎明起,就開始沸騰了。吱吱嘎嘎的車輪聲,喚醒了街道兩旁的居民,喚醒了雞叫狗吠。飲食店的伙計在準備饃頭、油條,供銷社的人在準備生資肥料,,他們在期待還糧歸去的農(nóng)民在回去之前光顧小店。
   村道逶迤,凹洼不平,大大小小的泥巴路都有運糧的身影。最遠的村莊到糧站將近十公里,所以天不到亮,躺在床上的人們就會聽到車輪聲有節(jié)秦地響起,由遠而近,又由近而遠,周而復始,聲聲敲打在心頭難以入眠。
   七月的天氣,驕陽似火,大地滾燙。從九山到馬澗街是一條上坡又下坡,下坡又上坡的坑坑洼洼的村道,特別是拖拉機駛過,一陣塵土飛揚,灰塵撲天蓋地的向推著土車的人迎面而來,蒙住了人的雙眼,汗水浸泡的灰塵在臉上用手輕輕一擦,皮膚有一種辣辣的感覺。還糧的前夜,父親與母親用蛇皮袋將稻谷灌滿,再在袋上面寫上自己的名字,防止在糧站與別人家的稻谷混淆。
   吃過早飯,父親彎著腰,弓著背,瘦弱的身材推著送糧的土車也加入到交糧的隊伍中,在這條村道上艱難前行。有時候是姐姐在前面用繩子拉,有時候是我在前面用繩子拉,一步一步地拉上坳上坡,又一步又一步地拉上丁峰坡。在長長的送糧隊伍中,清一色的土車,清一色黝黑的皮膚,伴著吱吱嘎嘎的車輪聲,牽長不息有節(jié)奏地響起。
   三
   種田還糧,天經(jīng)地義。但從我記事起,每到夏天,田里的早稻收割完了,也曬得差不多了,就會接到大隊下發(fā)的交糧通知書后,各家各戶就要準備交糧了。
   說實在話,在當年的那個時代,田地剛剛責任包干到戶,化肥還得按計劃購買。人均幾分田,產(chǎn)量又不高。我記得那時我家六畝田,其中四畝只能種兩季,碰到天旱還是要車港水。公糧大概三百多斤,定購將近兩千斤。交了這些糧,家里剩下的糧食就不多了。很多戶人家還要靠借糧度日,自然難免有人有抵觸情緒。但抵觸歸抵觸,一個鄉(xiāng)八個村大隊,糧站只有一個,規(guī)定還糧的日期又不多,所以每年一到這個季節(jié),糧站就象鬧市,各個村落的交糧車隊蜂擁而來,將糧站院內(nèi)院外擠得水泄不通。
   橫七豎八的土車空隙間堆放著一袋袋稻谷,稻谷的旁邊是一張張古銅色的臉,在烈日照射下锃锃發(fā)亮,手里拿著一張張白色的掛號票,象等待救世主一樣,等待著糧站的工作人員來交接完成這一神圣的使命。
   糧站的人手就這么幾個人,插釬驗收的,過磅稱重的,開票據(jù)核算的。這里不是市場,卻比市場擁有還要嘈雜的聲音,也同樣有著討價還價的對白不時地充斥著耳膜,“王師傅,你看我這谷干不,我這是曬了三篙日頭。”旁邊的老農(nóng)動作麻利的解開袋口的禾稈,用雙手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些稻谷,堆滿笑臉地送到王師傅面前。王師傅撿起幾粒谷子,放在嘴里一咬,然后微微頷首,再在掛號票上大筆一揮,龍飛鳳舞地簽上“同意”及自已的名字,老農(nóng)忐忑的心總算落了地。
   谷子驗收,也不可能戶戶那么仔細,剛才老伯就算幸運的一個,沒費任何周折就順利通過驗收。二、三個驗收人員態(tài)度各異,有手下留情的、有鐵面無利的、當然更有故意刁難的。你看,不遠處,就有一個態(tài)度蠻橫的驗收人員與一位大叔吵了起來。
   人們的目光瞬間集焦到這兒?!澳銈兛?,他說我這谷不干,我與他家的同樣曬了三篙日頭,他家的能驗收,憑什么我家的不能!”大叔怒目圓睜,將一把稻谷送到一個個面前,既想叫大家證明,也是在奮力抗爭。
   “說你的谷子不夠干就是不夠干?!彬炇杖藛T頭也不抬徑直跑到了別處。
   “這分明是欺負人嘛!”大叔無奈地搬起自家的稻谷倒在了曬場上。
   寬闊的糧站空地上,在這繁忙的季節(jié),也顯得不夠?qū)挸?。稻谷在曬場上攤開來,不停地翻動,盡管汗珠子在臉上垂落,還覺得太陽不夠毒辣?
   “怎么,我少了一袋谷!”人群中傳來一句尖叫聲。站在旁邊的女孩隨即被父親揚起手,狠狠地甩了一巴掌。
   “里個吃舍飯個,叫你守谷都守不到,叫你來做么得!”
   小女孩紅紅的臉上流下了委屈的淚水,淚水順著她的臉頰往下掉。
   驗收場上谷多人雜,難免有渾水摸魚者。所以,一家還糧,兩人上陣。無論是在推車的路上,還是在糧站,有個幫手好照應。當然偶爾還是有出錯的時侯。驗收場上眾生相,有人歡喜有人憂。驗收通過的,高高興興扛著蛇皮袋過磅,然后又將一袋袋稻谷搬進糧倉。
   在曬場上,怒氣聲不絕于耳。有罵驗收人員不公道的,有罵自家媳婦沒將稻谷多曬一天的。平時舍不得花錢的農(nóng)民,餓得實在沒辦法,就跑到飲食店買兩個饃頭來充饑。。
   晌午過后,車隊還是緩緩蠕動,糧站工作人員依然有條不紊,不急不慢,重復簡單而又原始的工作。只有坐在一旁的會計飛舞著雙手,將算盤上的珠子拔得畢剝作響。他就是還糧路上最后一名終審員,將兩張紅白色的票據(jù)交到還糧人員的手中,這票據(jù)決定你明天還要不要傾力而來。
   日頭漸漸西斜,血色染紅了西天。鄉(xiāng)間的小路上,是斷斷續(xù)續(xù)還糧歸來的農(nóng)民,夕陽照在他們的臉上,那一道道被歲月刻下的溝壑是如此的清晰可見。
   四
   如今幾十年過去了,還糧的日子一去不返了,自從農(nóng)村多數(shù)青壯年到城里打工,種糧的人少了,田地跟著荒了,連農(nóng)村都要買米吃,糧站隨著免了農(nóng)業(yè)稅。以前吃國編、集邊的工作人員要到糧站購買糧油,在市場經(jīng)濟的擠壓下,它的這些功能都不存在了。糧站的倒閉,宣告一個時代的終結,因為生活越來越好,工業(yè)化及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快。
   糧油所,在當時那個時代,是屬于最吃香的部門之一,很多人擠破頭想分到這個單位。但后來,下崗的下崗,有的關系的隨即轉(zhuǎn)入其它單位。只是這一幢幢建筑物還在這里,恐是要等到自然倒塌了?,F(xiàn)在沒有人去關注它的存在,那幾個“鳴山糧油所”大字已褪去了原有的顏色,顯得灰白和蒼老,似乎在昭示它的不滿。
   記憶的閘門一旦打開,你不得不想到還糧的那些歲月,那些農(nóng)村對城市、對國家的無私奉獻。糧站不復存在了,進城的人越來越多,農(nóng)田無人耕種,它就象糧站的命運一樣,不知是悲是喜?
   我想,也該到了城市反哺農(nóng)村的時候了,在新中國的建設中,農(nóng)民是有功的,一年一年餓著肚子去還糧。
   想到這,我又想起了遠去的糧站,想起父親那一輩的農(nóng)民汗流浹背推著土車,伴隨著吱吱嘎嘎的車輪聲,在歲月的長河里悲切傳唱!
  

共 3429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種田繳糧既是繳公糧,每年農(nóng)民要按一定的比例向國家繳納公糧,因此鄉(xiāng)村的糧油所就忙碌起來。本文描述了過去年代糧油所收糧的場景和國家實行免去農(nóng)業(yè)稅后糧油所冷清的景象,反映了國家對農(nóng)民實行新政策帶來的變化。種田不納糧打破了千年的傳統(tǒng),這是歷史的進步,是黨和國家順應民意讓農(nóng)民近快地富起來所采取的措施,也是祖國富強的標志。感謝作者投稿西風。 【編輯海?!?【江山編輯部·精品推薦201903190012】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文明儉樸        2019-03-18 13:58:11
  糧站是特定時代的產(chǎn)物,雖然現(xiàn)在都改為他用,但卻深深保存在經(jīng)歷過那個時代人們的記憶里,整篇文章情感滿滿。
回復1 樓        文友:情滿鄱湖        2019-03-18 19:39:37
  農(nóng)民交了一輩子糧,卻勞無所依,這才是真正的問題。
2 樓        文友:海牛        2019-03-18 16:59:18
  我下鄉(xiāng)時到過糧站送公糧,趕著大車排隊。還到過糧站拿糧食換糧票。現(xiàn)在想起來還歷歷在目。謝謝作者讓我想起那個年月。
回復2 樓        文友:情滿鄱湖        2019-03-18 19:45:47
  農(nóng)村老人真是吃夠了苦,雖然現(xiàn)在不用交糧了,但老無所依,他們對國家貢獻那么大,僅僅換來一個月六十幾塊的養(yǎng)老金,本文的意義在于喚醒國家公知,多想想農(nóng)民,盡管在吃不飽的年代,但從來沒少交一斤糧。
3 樓        文友:寒江孤鴻        2019-03-18 18:14:28
  我是七十年代初就進入城市工作了,所以沒有參加過送糧。只知道糧管所、生豬收購處是農(nóng)民們望而生畏的政府機關,得罪不得的。
回復3 樓        文友:情滿鄱湖        2019-03-18 19:38:12
  說到送糧,滿腹苦水。好象是求糧站工作人員一樣,他們權利大的很。說你谷干就干,不干就不干,他的嘴巴就是標準。
4 樓        文友:之中        2019-03-19 21:38:00
  我也參加過交售公糧,雖然南北不同,稻麥不一,糧站的現(xiàn)場基本一樣。作者寫的,也讓我回憶起當年背著大麻袋,顫顫巍巍往糧囤里背糧食的情景;想起在那些糧食企業(yè)工作人員不同態(tài)度下陪著小心的勞苦群眾。糧站是一個時代印記,見證了歷史變遷。寫得好!
5 樓        文友:西鋂鈴鉑        2019-03-20 19:48:00
  糧站,我們小時候熟悉而仰望的地方。如今,人去屋空。一個時代,就這樣過去了。
江山文學,天下文人的精神家園。
6 樓        文友:春閨夢里人        2019-03-23 11:32:28
  這篇文章仿佛又看到了交公糧時的熱鬧場面,我相信生長在七八十年代的人都不會陌生。深度好文,贊!
( (
7 樓        文友:楊子        2019-03-26 14:46:30
  一個歷史的縮影?,F(xiàn)在看過去,沒有經(jīng)歷過就不知道農(nóng)民種地的艱辛。老師的文,讓我們了解了當時的交糧的場景,一幅幅畫面展示在我們面前。生動,形象。
( (
共 7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