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野】走近清湫太白廟(散文)
初識清湫太白廟,是應李宏毅老師的盛情邀請,在清湫太白廟古文化藝術節(jié)當天,目睹了槐芽清湫的古廟盛會。
2018年8月20日,槐芽鎮(zhèn)保安堡的百面鑼鼓隊,震撼著方圓百里,排山倒海的人流,涌入一條老巷子口,一座宏偉的古廟,被人們里三層外三層,圍了個水泄不通。為探個究竟,我在擁擠的人縫里,與小女兒奮力往前湊。
路邊,難得一見的市井復出,日子似乎回到了印象中的古廟會。那些記憶中的小玩意風車、棉花糖、串連著好日子的糖葫蘆、不郎鼓、小腰鼓、以及精工細作手工制品,以及孩子戴的老虎帽、風雪帽、風衣、虎頭鞋等等小商品,琳瑯滿目,討價還價聲在鼎沸的人流中此起彼伏。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久違的鮮亮,在擠兌的人流中,脖子盡力伸出去,張望著樓宇的方向,每個人面向朝拜的廟堂。
鑼鼓喧天,人聲鼎沸。踏入廟門時,我是被后面的人流推搡著進去的,太白廟醒目的牌匾一掃而過。繞過娘娘廟尋聲而去,碩大的廟院,人圍得水泄不通,槐芽保安堡的百面鑼鼓方陣,一鼓鳴,百鼓和,緊鑼密鼓好不威風。那些身著華衣的鑼鼓手,英姿颯爽,挺直了腰身,揮動著長臂,叩著盤古開天地,敲著上下五千年,震撼著古剎的秦磚漢瓦,雕梁畫棟。
我盡量踮起腳,也只是勉強看見了無數(shù)的后腦勺,耳畔縈繞著澎湃的熱浪,久久難以平息。轉至廟堂前,香火堆積如山,善男信女虔誠地拜謁,伯夷、叔齊、周賁三位賢人,被歷代封號、封神,那個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民間故事,口口相傳,膾炙人口,塑身高筑在廟堂之上,成為后人膜拜的一代天師。
相轉伯夷、叔齊是殷周時孤竹國王的兩位王子,國王擇才能立叔齊為太子,王死后叔齊讓伯夷繼承王位,伯齊曰:“父命難違”。伯夷為讓弟繼承王位而自己逃走。叔齊因立幼而不立長也逃走。二人上太白山修道,周賁元帥奉皇命尋二皇子,被伯夷叔齊感化相隨。史載,商周交兵時,商朝伯夷、叔齊阻攔周武王大軍未果,逐南行入山隱居,采薇而食,義不食周粟。后來,三人游歷鄉(xiāng)間坐化清湫,儒家尊三人為圣賢,道家尊三人為大太白神、二太白神和三太白神,恭奉于廟堂之上。
清湫太白廟在時代變遷中,幾經周折。2018年大殿重塑輝煌,并啟動了首屆清湫太白廟古文化節(jié),方圓百里鄉(xiāng)民絡繹不絕,鑼鼓隊、秧歌隊、廣場舞方陣紛紛前來助興,燒香逛廟會的人流來來往往,熱鬧非凡。香火繚繞處,那個千百年的佳話、傳說與古跡,引導我走近古文化街。
太白廟東廂房的古碑,吸引了眾多游客的拜讀。宋代的“封濟民侯之勅”碑,保存完整,該碑碑頭浮雕虬龍相繞,威儀大方,不同尋常。碑文主要講述了北宋時期敕封太白神的前后經過: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西府出現(xiàn)嚴重春旱。時任鳳翔府知府李昭在上任伊始就通過《三秦記》《周地圖記》等古籍對太白山的祀典做了研究,他雖然對“禱雨靈應”之說將信將疑,但農情所迫,李昭仍然懷著虔誠之心前去祈雨。沐浴齋戒過后,李昭前往清湫太白廟拈香禱告。祈雨活動剛剛結束,甘霖即到,旱象解除。到了這年夏天,關中西府又遇伏旱。驕陽如火,地面干裂,禾苗漸枯,農憂無收,心憂如焚。為解府民如焚之憂,知府李昭便又一次沐浴齋戒,親率府員前往太白廟祈雨。祈雨當天萬里無云,沒有絲毫下雨的跡象,當天晚上有甘霖滋潤,深透地下了一場雨。旱象解除,于是野夫歡謠,府具頌聲,民歡而心安,神歡而寧威。兩次祈雨的靈應,使知府李昭相信了柳宗元《太白山祠堂碑》中所述的“每遇歲旱,府界及他境必取水禱雨,無不即驗”。至和二年1055)七月十三日李昭進奏朝廷,為太白神請封爵位。李昭之奏很快被宋仁宗勅準,封太白神為“濟民候”勅準文書到達府縣后,府縣舉行了隆重的官方祭告儀式。勅封近兩年之后的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一日,時任眉縣令賈蕃命人將鳳翔知府李昭乞封奏狀同朝廷勅準文書同刻一碑,即為“封濟民侯之勅”碑,立于清湫太白神廟中,以彰靈應,以志滋潤之樂。
第二座碑石是元代的“重修太白廟記”碑,清湫太白廟初建應在宋朝以前,元代至大二年至皇慶二年(1309——1313)經過四年多時間的重修,明代又進行了過兩次較大規(guī)模的重修。重修雖由官府倡導,修廟資金源于民間捐助,據(jù)《助緣功德主銘》收錄捐助人名錄看,捐助者達五百余人,清湫太白廟所藏的石碑《重修太白廟記》碑文記載“太白山南距縣四十里,山之陰一十五里,曰清湫鎮(zhèn)者,即神祠之所在。其山雄杰奇秀,……,章歷間信宿而后返,往往民愜怯畏,故四方香火率詣祠下,前有湫五分涌雨掖,凡雨陽螟疫請必響應,然祠宇歷年滋久,雀穿鼠穴,日就不支?!榷锲咴潞刀\而雨,越期年夏旱禱,又雨,其后診氣間作禱雨輒雨,促宜迎告于眾曰:神既不可以不□廟,貌不可以不修,神固靡責,怠而弗舉,無迎為邑,人之羞乎?于是縣帥府官吏望族,秦守王振提點希靜大師,康德仁耆老李平、于庭秀、李顯、張琳、戶克明、陳德、陳政、張甫、李琛、趙文秀、侯舉、李伯祥、江澤、周成等聞仲宜之言,莫不交欣踴躍,竭力協(xié)志,鳩皆相役。始于至大己酉之冬,終于皇□癸巳之十月,最材木之數(shù)以千計,瓦璧之數(shù)以十余萬計,金谷之數(shù)以三萬□計,斫慶□□之功,皆極一時之選,仍命侍祠者董秀以董之,去舊基可二十余武為正殿一,凡四楹其廣八尋,其高如之,制度□詭,百堵外施三間而列湫,各構堂于其上,或煙霏四開,山峰倒射,池影涵碧,樹木環(huán)□,龜游魚躍,光景炳耀,東水東西,奔流于渭,涼氣喜人,衣被余潤,南俯通達,田夫行旅,駕肩結軫,稻勝麥隴,□布森列,徙倚周覽,一目千里,真天下之絕觀也。俯仰事俯育□□□□之賜亦侯之功報祀無韁,……慶爾丹衷。”
另外還有碑石,是清代乾隆皇帝致謝碑,清湫太白廟中還有幾通清代碑刻,其中兩塊記錄了陜西巡撫畢沅求雨應驗后向乾隆皇帝奏報,乾隆皇帝為此專門寫了一首答謝太白神的詩,并降御旨要求畢源就將乾隆御筆刻成碑。后來又將圣旨內容刻成另外一塊碑,兩塊碑石形成了對這件事情的完整敘述。
第一通碑文如下:畢沅奏:五月望前,各屬得雨,早谷已垂時播種,大田亦正待翻犁,而晴霽二十余日,地旱燥,待澤頗殷。因率屬雩吁于太白山神祠,并遣員詣靈湫取水。甫到山而雷雨立沛,經時始霽。初四日,所取之水至省,即于是夜,大獲甘霖,連三晝夜,入土深透,各屬亦同日普沾。已種之禾,倍覺發(fā)榮滋長。未種者,亦可扶犁布種云云。仰付山神庥感而增敬,因賦詩以志謝:
麥前賜雨各稱時,麥后甘余日待滋;
為禱靈山立垂佑,遂施甘露果昭奇。
樹碑鑄鐵傳福地,取水凝湫自皓池;
粒我蒸民布天澤,蠲誠致謝此擽詞。
陜西巡撫畢沅奏報,禱于太白山而得雨,詩以志謝,乾隆戊戌夏六月中澣御筆
另一通碑文如下:乾隆四十三年六月十二日奉上諭:據(jù)畢沅奏,太白山神,夙昭靈應,因率在省各官赴廟禱雨,復委員親詣靈湫取水,六月初一日,甫經到山,雷雨立沛,初四日,水方到省,是夜大獲甘霖,連三晝夜,入土十分,深透益壤。附近各屬稟報,同日普潤均沾等語。覽奏欣慰,并親制詩致謝。神明賜佑,靈應聿昭,我君臣當益申處敬,著該撫于祠內酌建碑亭,刊勒御詩,其碑身高寬尺寸,即開本具奏,候朕親書發(fā)往,將此傳諭知之,欽此。
兵部侍郎陜西巡撫畢沅敬遵勒石
清湫太白廟的古碑,在歲月的長河中,幾經沉浮。文化大革命期間,曾占地四十余畝的廟宇,被夷為平地,自此清湫太白廟枝離破落,幾乎瀕臨絕跡。1983年5月,陜西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原郿縣臨時參議會參議長張自芬造訪清湫。曾留墨嘆惋曰“飲馬河渠架便橋,兩塊石碑渡小波。乾隆皇位無足貴,鐵畫銀鉤卻不多。”張參議長一語驚醒夢中人,散落的珍貴文物被陸續(xù)整理,清湫太白廟香火再次燃亮。
2017年至2018年,清湫村經多方酬資,重修了清湫太白廟。清湫太白廟初具規(guī)模,引來十里八鄉(xiāng)人朝拜,香火冉冉,薪火又相傳。
古文化節(jié)當日,我有幸遇見了清湫村主任劉德存,前任書記李詠。兩位地方村干部,對清湫太白廟飽滿的熱情令我感動,就因為我是眉縣作家協(xié)會的成員,受到了熱情接待。我也深深地感受到,古文化事業(yè)對文化的渴求,有了重游清湫太白廟的想法。
在我與作協(xié)會員,清湫村退休老教師李宏毅老師的多次勾通,2018年12月30日,眉縣作協(xié)主席胡云波、楊虎平(資深縣志撰稿人),和眉籍的優(yōu)秀作家,頂著嚴寒奔赴清湫太白廟,對清湫太白廟古文化進行實地考察。
再次走近清湫太白廟,寒霜入瓦,樓宇肅目以待。清湫太白廟座南靠北,廟門向南敞開,遙遙相望著太白山,隱藏著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奧妙。一行人正要邁大門時,楊虎平老師指著門檻兩側的石鼓,和門上檻兩端的木樁頭,叫住了身邊人,楊老師給大家講了門當戶對典故的來歷,我又一次被古文化底蘊的悠長深深折服。
跨過古風濃郁的門洞,正門相對的娘娘廟沒有引起大家的興趣,左右兩側的八卦亭,樹起的碑石,一今一古,右邊這尊石碑,是2018“重修太白廟碑記”,左邊的碑亭里的石碑,碑頭上顯示,明代重建太白廟改建記。碑文模糊顯示:大元代也重修過。這塊碑文革時期被推倒,和烏龜碑座身手異處,后經張志芬發(fā)現(xiàn)乾隆御碑后,同其他石碑一同運回。古今兩尊碑的對比,承載了清湫太白廟的久遠,和輝煌的發(fā)展。轉入廟院當中,歲未的清寒絲絲繞梁,午后的暖陽撒滿高高在上的廟堂,拾階而上,宏偉的大殿之上,真氣凜然的塑身,追根溯源,把世人千百年來追隨的念想,凝聚成縷縷神彩飛揚。集體膜拜儀式,一鞠躬,仁義照千秋,二鞠躬,厚德載物,三鞠躬,福澤四方。
百年風云沖刷,絲毫沒有動搖世人心目中的真神,大太白伯夷居中,二太白叔齊,三太白周賁,左右相隨,香火點亮了迷途,諸神凝神間,時光似乎又回到了宮廷歲月。伯夷叔齊二位王子,為立德拋下榮華富貴,游走鄉(xiāng)間,感化貪婪者,浮躁人,以及殘暴嗜血者,宏揚仁義道德,最終坐化清湫,后人感悟其道,奉為神靈虔誠叩拜。
坐落于大殿的右?guī)?,為廟院客房,左廂房陳列的御碑、“封濟民侯之勅”碑、“重修太白廟記”碑,盡管字跡有些模糊,卻引來作家協(xié)會同仁的極大興趣,仔細辯認,欲讀懂、讀透清湫太白廟的價值。依稀可見的字里行間,記載著清湫太白廟祈雨的細節(jié),福澤四方的鐵事。歷代君王,對清湫太白廟的崇尚,擴建廟宇,雕梁畫棟,諸神按班而列,渲染了清湫太白廟的古文化色彩,沿續(xù)了古樸、厚重的民風。
在清湫太白廟的祭拜和實地考察后,與清湫村資深老人展開了一場座談。八十五歲老人樊浩學,回憶了清湫太白廟的原樣。據(jù)老人口述,抗戰(zhàn)前期廟宇面積四十八畝零六分,當時廟中保存著幾十尊,關于清湫太白廟歷朝歷代古石碑,大煉鋼鐵時損壞無幾,無從查知詳情。據(jù)回憶,昔日山門外,旗桿香爐排列成行,古剎坐北朝南,進山門,高三尺的門檻,跨越是煞費周折的,五間青磚房迎面而來,再往上三間新殿,諸神列班堂上,繼續(xù)前行,鐘樓、鼓樓遙遙兩對,再往前上東雷神殿,西雷神殿,肅立廟院兩側,中間有一百零八個臺階直上,青階兩側古柏參天,形成三柏一景之壯觀。直入卷棚,兩側碑亭趾高氣昂之勢,因遺失而無從再考究。卷棚設有考較與神壇,據(jù)傳考較是人死后下地獄,對人生惡果懲罰的酷刑,考較呈現(xiàn)令人反思,棄惡揚善,神壇專為祈雨所設,據(jù)說祈雨人七天七夜不眠不休,方能完善法事。娘娘廟與關公廟臨近大殿,側居高堂,宏偉不雅于眾神殿。大殿正門與檐口精工細作,相傳是魯班用下腳料木渣雕琢蓮花,鑲嵌其間,斗拱交錯,檐牙交啄。有詩稱頌:
“空空柱子木渣門,
鐵眉香爐千斤重,
五百斤鐵獅兩邊蹲,
八卦懸頂魯班修,
鐵旗桿兒鐵蓮花,
玉石碑子照娃娃。”
真實寫照了昔日的匠工精湛。樊浩學老人親眼目睹過匠心獨具的風格,可嘆動蕩年代失落無處查證,七間大殿高高居上,此殿是三位太白爺?shù)纳竦?,大殿后面黑虎靈觀廟,孤魂廟,再往后是玉皇大殿,整個廟宇分布有序,陣容浩蕩,古樹參天,道場紛呈,實為古文化鼎盛圣地。
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戰(zhàn)事所需,清湫太白廟成了孤兒收容所,先后近六七年,容納了無數(shù)戰(zhàn)地遺孤,后轉入陜北。之后清湫太白廟又作為戰(zhàn)后療養(yǎng)醫(yī)院,在戰(zhàn)火紛飛年代,成了傷病員的避風巷,解放初,清湫太白廟內興辦了學堂,老人清晰的記憶里,書聲聲入耳,可惜儒道同處,也未留住百年輝煌。文革期間,破除四舊風席卷而來,一座龐大古廟被拆除敗落,記載古跡的碑石散落四方。
談話間,魏德仁老人誦讀了自己撰寫的民間傳說故事。打開了在坐老人的話題,紛紛講述了太白廟的傳奇,據(jù)說清湫太白廟門正對的五座蓮花池,蓮花年年不衰,與太白山上五座池水心有靈犀,遙遙呼應。老人更有說,清湫古鎮(zhèn)城內,蝎子十條腿稱之為全蝎,而一步之遙的城外,蝎子卻是八條腿,在眾說不休中,這塊神奇的土地確實庇佑了一方子孫后代,更多的是三位太白神壇,那份感化深入人心。在改革之后,農村宅基地規(guī)劃中,廟地被所占無己,廟門前這里始終空著一清池,一份持久的敬畏,不容侵犯,那洼甘露至今依然在,清澈見底。
與老人們的座談,由于時間關系,在余味未盡中結束。據(jù)當前初步了解,清湫太白廟新址,由于新農村建設,占去不少舊廟址,2018年秋天落成的新廟,在舊址西邊緣地帶,唯一有考古價值的三尊古碑石,被當?shù)卣詹貜R院東廂房,供游人參觀考證。當?shù)卣兄Z,會盡全力從民間搜集遺失的文物,乾隆皇帝御賜“金精靈澤”牌匾,至今下落不明,但愿物歸原主,極力打造道教文化,匡扶傳統(tǒng)文化氛圍。
清湫古文化具有漫長歷史,1957年國家認定清湫為新石器時代遺址,近年又在清湫界樹起仰韶文化標志牌。一個標志地域,他深遠的古跡,古廟,古文化街,喚醒沉睡的歲月,光復中華傳統(tǒng)之美。
站在百年豐碑前,解讀幾千年的民生,厚重感油然而生,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為自己站在這塊古文化圣地幸運,聆聽古石碑,仰望三尊神,天地之大,人顯得渺小甚微,耳畔久久回蕩的聲音,是先人字字珠璣的傳承。廟堂之高,高不可及,站在寒冬的雪地,深深一揖,敬畏留下,誠意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