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靜謐的山村(散文)
喜歡走鄉(xiāng)下,喜歡靜謐的山村。
山水之間,養(yǎng)眼怡情,詩情畫意,風景宜人,不堵不擠,任性而行。有人說,詩與遠方,不需太遠,就在這里。
城市的繁榮,帶來了喧囂,增添了煩雜,這樣的生活有些膩了,甚至有些厭煩。想當初,讓子女離開山村,乃是父母培養(yǎng)子女的終極目標,現(xiàn)在想來,既有今日,何必當初?
今兒我要說的是浙東沿海的小山村,叫大松岙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改名為“立新村”,這名字似乎與當時的政治形勢有關。前些年這個村子被撤并,歸入另外一個村,村名就這樣被剝奪了。只是山還是那座山,村子還是那個村子。
要說這個村子,我是有感情的,淵源很深,在大半輩子的人生旅途中一直牽掛著。這是我妻出生長大的地方,也是我與妻相識之地。記得我當兵去了杭州后回到這個村子,想著,哪一天這溪邊也是杭城白堤那樣,一枝楊柳,一棵桃,那該多好呀!
現(xiàn)在的小溪兩邊砌起了石坎,石坎用鵝卵石壘成,層層疊疊,很有美感。小溪兩邊用大理石砌成的埠頭,大方又美觀。溪堤上的楊柳和桃樹相映成輝,似杭城的白堤。形狀異樣的小花壇,各色小花,四季開放。每當周末來到這里,蜜蜂花間盤旋,蝴蝶成雙戲鬧,鳥兒迎風飛翔,用沾滿泥土的手描一幅田園詩意,有清風,有綠草,有小花,回歸自然,很是寧靜。
小山村精致而靜謐,二十來戶人家,村民不到百人。一條小溪穿村而過,一頭通向村后的山頂,一頭連著大海,真所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在這里抬頭可見白云藍天,低頭可見小溪里暢游的小魚。說到小溪,原先的村民吃的用的都在里面。與妻戀愛時,提著小水桶,幾只碗,幾棵菜,幾件衣服,來到小溪邊,開心的笑聲與溪水一起流淌著。
現(xiàn)今的農(nóng)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日子已經(jīng)慢慢遠去,城里人與農(nóng)家人的概念也越來越模糊了,許多小山村已成為城里人度假休閑的去處。
早晨的山村一片生機,晶瑩的露珠凝結(jié)在小草的葉尖上,從小溪兩邊石縫里長出來的小花,自顧自地開放著,花壇里的月季一朵一朵爭艷亮麗著。早起的鳥兒冷不丁地會發(fā)出幾聲清脆的聲音,這一切讓人更加感到山村的靜謐了。
早晨天蒙蒙亮,讓小山村在沉睡中醒來的肯定是小溪里的洗衣女。“西施浣紗”早已遠去了,每當我看到這些洗衣女,總會感到她們仿佛是西施的再現(xiàn)。雖然不見了李白“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場面,卻也不失為山村的一道特別的風景。
村民吱吱嘎嘎的開門聲迎來了新的一天,遠處的陽光從紅到淡照亮了整個山體。
現(xiàn)在的農(nóng)村很少看到有人種植水稻了,丈母娘家門前的曬谷場,前些年改建成了停車場,讓我經(jīng)常想起與岳父、妻弟一起下田插秧的日子,那是特別快樂的時光。
上午八九點鐘光景,一直到午后,沿著小溪的那條路就會忙碌起來,會看到三三兩兩的遠客,他們大多是慕名而來的,那是因為村后有一條叫大松嶺的古道。
古道有些年頭了,這是世代村民進城的道路。道路用卵石鋪成,溪與溪間有石拱橋相連,沿途有庵、寺,還有龍?zhí)丁⑾蓭r和涼亭等景點錯落而置。一路上山,流水潺潺,松柏常青,烏語花香,令人沉醉。
村子道路邊的行道樹已經(jīng)長得郁郁蔥蔥,樹下的石凳子成為村民聚集聊天的地方,只是這三四條石凳子從來都是坐不滿的,因為村子里就那么些人,那些強壯的年輕人大多是進城了。村子的特別安靜,給人一種被冷落的感覺,甚至讓人感到心寒的凄涼。
山村里的天色總是早一些暗淡下來,現(xiàn)在都不用柴火灶了,也就看不到縷縷炊煙的升起。村民早早地吃飽晚飯,坐在那大樹下的石凳子上閑聊。這里聽不到汽車叭聲,聽不到小商們的吆喝聲,也聽不到麻將聲,走路都需要攙扶的老夫老妻在這里享受著清福。坐在這石凳子上,似乎只是等待天色的暗下來,回到那清靜的屋里。
微風吹來,能聽到樹枝輕輕擺動的碰撞聲。燈光透過樹枝照到地面,那光隨著樹枝晃動著,忽明忽暗。叫不出名字的蟲子飛來飛去,沒有一丁點的聲音,偶爾看到幾只飛蛾,盤旋于掛在高處的燈罩旁。從墻角處傳來蟈蟈的叫聲,也算是這個小山村彈奏出的幾個音符。
在大山的見證下,村子一直延續(xù),就像是流淌著的溪水永遠不會干涸。
站在村口的小橋上,望著綠色的大山、茂密的樹林、潺潺的溪水,總是會想些什么。“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蔽业哪X子無論如何是不能安靜的。
一直在尋找一處安靜之處,很喜歡這個小村子,因為這里是靜謐的,安靜下來,才會有所思索,沒有思索的人生,總是缺少點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