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感動】特別的視覺,純粹的人文情懷(賞析) ————賞析懷才抱器精品散文《寫給不朽的綠》
春日暖陽里,安靜地坐在書桌旁,默默打開電腦,輕輕點擊鼠標,懷才抱器老師的文字像窗外一簾新綠,帶著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
綠色的墨痕,氤氳著紙張,點亮了我的眼睛,我陶醉于懷才老師的綠色綠意里了。原本空空的心房,也被編織成清婉的夢。夢在綠的草尖上跳動著,在窗外的雨滴里敲打著,在情感的文字里流淌著,都收歸于我的一廂夢里,懷抱著希望的色彩。綠色的泡泡,浮動著,變換著,將生活的夢,送入讀者的心底。這是一腔怎樣的人文情懷??!
僅僅只是寫給了綠?分明是寫給了我?。∥乙蚨隽宋赖捏w驗:輕輕閉上眼睛,綠在眼睫間跳躍,伸手去捉,綠卻頑皮地逃走了。我只能撿拾那些精彩的文字,感受不朽而生動的綠了。
如同一幅潑墨的丹青長軸,淡雅而高遠,又像一簾細膩的工筆畫卷,疏密而有致。畫卷徐徐展開:恣肆奔放的綠,跳躍著春的音符,剎那間傾瀉而出。方寸之間,詩意無限。青山綠水,盈盈一握。仿佛汩汩流動的暖流,澆灌了心靈的荒漠,任憑麻木的心,揉碎在綠藻間,沉淀著一池幽夢,放飛在希望的田野上。
紅顏易老,綠水長流。“唯一可以不變的色彩就是綠、“唯綠給我一種不朽的美感”。是??!綠,是屬于四季的,不會因為季節(jié)變換而褪色。坐賞一簾春綠,盡享一簾幽夢,一坐一賞之間,我就幻化在綠色的海洋里去了。
我驚嘆作家的人文情懷奇妙地寄托在綠的色彩里,與其說是綠意染了我,不如說是作家寬厚的人文精神熏染了我。
一、特別的視覺,盡情表達人文情懷
《寫給不朽的綠》多視角、多層次,層層剝筍地深化主題。
文章由“我”和彩妝師的對話切入,自然引出唯綠可以不朽的話題,從不同視角、不同空間的鏡頭中,將六個唯美的畫面和過往歲月的記憶層層推出,為綠色的“不朽”找到了最恰當?shù)淖⒛_,用綠色吟唱了一曲生命的歌。
第一個詮釋視角,是把綠色的不朽之美放飛在廣袤的草原上。
如果說那位彩妝師還只是“在衣服上別一支綠,一根草,一條枝”,把綠當作點綴的話,那么,作家對于綠色的情有獨鐘,更加彰顯了自我張揚的色彩。“喜歡綠的深邃與遼遠”,“沒有一種顏色比綠更有超越與蔓延的力量”。你聽,“在春的聲音還沒有作響的時候,草原上已經(jīng)竄出了綠的音符”。這一個“竄”字用得生動、貼切,竄出了欣欣向榮,竄出了生機勃勃,讓人仿佛看到了種子破土的瞬間,聽到了小草發(fā)芽的聲音,不禁對綠色的恣肆奔放油然而生敬意。作家為綠賦予了春的信使角色,讓綠色迅速擁抱草原,奏響了草原春之聲的第一支序曲。
是啊,一串綠色的音符,一簾希望的幽夢。草原的廣袤之綠讓人的胸懷也突然放大了,于是作家產(chǎn)生了把草原當作綠茵場的想法。面對草原的深邃、神秘與遼遠,怎能不激起你心中的豪邁之情?你怎能不對草原的廣袤之綠涌出詩意?我想,如果把草原當作一個巨大的賽馬場,當我們跨上駿馬,讓縱馳、奔騰的心,在草原上任意放飛,在綠的染池里歡唱,那博大、寬廣的胸懷,唯有在不朽的綠的漬染下,才是最完美的吧。
在油綠打底的草原上,思緒和想象力同樣可以無盡地放飛?!耙煌麩o際的綠,如波浪款款地奔來,就像舞者拋弄著手中的綢緞,美妙從不間斷?!弊x到這里,我分明看到一群身披綠色舞衣的少女,在草原春天的舞臺上,翩翩起舞。如果說,靜態(tài)的綠可以讓人賞心,那么舞動的綠就讓人沉醉。我想,一切賞心、沉醉的美,一定是被大自然賦予了暖心的溫度,才可以在于無聲處中拂去心塵,讓人愉悅明目的吧。
在作家的筆下,整個草原猶如一條巨幅的綠色錦緞,而牛羊則是散落其上的珠子,“白色的,晶瑩欲滴”、“黝黑的,如游弋錦緞上的幽靈”、“淡黃似熟透了的菠蘿滾動在玉盤上”……各種奇思妙想紛至沓來,比喻的美感自然躍出。我想,古詩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盤”、“白銀盤里一靑螺”的意境也不過如此吧。此刻的我,仿佛就站在希拉穆仁草原的邊緣,看那風吹草低中的牛羊忽隱忽現(xiàn),如珍珠,如星星,如一雙雙“鑲嵌在綠上的眼睛”。此時此刻的草原,綠成了主角,一切都成了綠的點綴。
草原的綠,并不是只用視覺來感受的,還可以付諸于嗅覺,獲得更陶醉的力量。作家的筆觸已經(jīng)探入了草原的深處:“天上降落的蒙古包,就像開在綠色草原上的花,我仿佛可以聞到花之香。”“降落”一詞用得奇妙,靜態(tài)的景物立刻有了鮮活的生命。這些密密麻麻的蒙古包,已經(jīng)不再是單純的住所,而是灑落人間的純潔之花。我想,這些蒙古包不正象征著草原上的牧民嗎?品讀這一段文字,我才真正體悟到“人如綠色,如素花,越樸素單純,越有內(nèi)在的芳香”的豐富內(nèi)涵。那些祖祖輩輩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已經(jīng)被綠色粘貼于其上了,所以才造就了恣肆奔放的性情。
作家在希拉穆仁草原,為綠色的“不朽”找到了最準確的注腳。如果作家沒有一種胸懷,沒有甘于平素的精神追求,我想,這樣的綠色是會被忽略省略掉的。什么可以不朽,我想,只有平素吧?綠色就是平素生活的代表。
第二個詮釋視角,把綠色的不朽之美移轉(zhuǎn)到荒涼的老院內(nèi)。
作家告訴我們:“綠,是任何時空里都會出現(xiàn)的影子?!奔词乖凇爸挥徐o寂與荒涼”的百年老院內(nèi),也不乏綠的生機。推開老院斑駁的門,“那無拘無束的綠,填滿了院落的空白”、“綠爬滿了墻,熏染一屏綠色的帷?!?、“磚縫里滲出了綠”,在四周泛起了綠浪”。這難以囚禁的綠,喚起了過往歲月里的人和事;這心靈流淌的文字,打撈起了童年的記憶。讀到這里,我仿佛看見一個童心未泯的少年,低首坐在院落一角的矮凳上,手托著腮,在劉先叔忽高忽低、或緩或急的嗩吶聲中,陷入了沉思。我又分明看見一個頑皮的孩童,蹲在檐邊的瓦溝旁,稚嫩的小手掬著一捧濃綠,“在陽光下,絨絨的,暖暖的”,閃爍的綠光如無數(shù)只綠色的眼睛,在指縫間輕輕滑落。
綠,充滿了眼界;綠,帶來了生趣。你瞧,“一只貓,從一朵枯柴頂上嗖的一下竄上了墻頭,碰翻了一墻的綠,墻頭上的貓兒草搖搖晃晃,綠色上畫著剛剛溜走的貓影兒”。作者緊緊抓住貓的敏捷特性,連用“竄”、“碰”、“畫”、“溜”四個詞,生動、形象、貼切,畫面一氣呵成,動感逼真,仿佛電影中的特寫鏡頭,不但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喚醒了作者的記憶。貓嬸挨家挨戶地送貓、貓因戀舊而返回、貓嬸叮囑孩子們送到誰誰誰家……
這一個個唯美記憶,都因綠色而被喚醒,穿越時空,聯(lián)通往昔,也溝通了人與貓的世界。文章托物言志,由物及人,正如作家所說:“時空里的不朽,往往不是一件東西在時光里維持了多長的壽命,而是看能不能喚起人的情感寄托,唯此,才是不朽。”
作家在老街劉家大院,為綠色的“不朽”找到了最深刻的注腳。在作家眼中,綠是具有穿透力的,握住我們曾經(jīng)的時光,讓綠色耀眼,生活才不朽,這是作家寄寓的人生情懷啊。
第三個詮釋視角,把綠色的不朽之美聚焦在穿越的窗口外。
綠色的美感層次豐富,并不單薄。那么,從什么角度來進行更深刻、更完美的解析呢?在穿行燕山山脈,穿透綠色之旅的列車上,作家找到了答案。作家說,“綠,在鐵路沿線是一個個跳水池,是速度與山勢創(chuàng)造了視覺的錯覺和難得的美感”,此時的綠,最唯美。你看,火車沖進山洞,有憋足氣息的飽滿感,每當躍出洞口時,綠色就透徹得更加奪目,于是漫山遍野的綠都給揉碎了?!叭嗽诨疖囓噹?,感覺那綠的手好像要鉆進車廂把人揪出去一樣,連閉上眼,眼皮上都是動態(tài)的綠”。品讀這一段驚心動魄的文字,你的心能不隨著穿行的列車一起跳動嗎?我可是禁不住一躍而起,拍案叫絕的。
人們常說,看景不如聽景??墒俏乙f,聽景不如寫景。在懷才老師的筆下,那穿越大山的火車,那跳躍而出的綠光,那春推綠波的動感畫面,讓我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此時此刻,如果我的眼前有一潭綠水,我一定縱身而下,一頭跳進去,扎個猛子,讓自己盡情地被綠波淹沒……懷才老師的文字就是這么神奇,這么具有穿透力。我想,如果我在這趟列車上,看到同樣的畫面,會不會有如此細膩的感受,會不會用如此靈動的文字,活靈活現(xiàn)地描繪出來呢?
在咀嚼、享受和陶醉美文的同時,我不禁想起了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綠》。朱自清筆下的綠和懷才老師眼中的綠,似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朱自清如同一個擅于皴、擦、點、染的丹青高手,在有限的篇幅里,調(diào)動了多種表現(xiàn)手法,從不同的視角,通過大膽豐富的想象,生動傳神的語言,形象地描繪了梅雨潭奇異、醉人的綠,透露出作者對生活的愛,升騰著作者向上的激情。懷才老師也不愧是一個善于起、承、轉(zhuǎn)、合的文壇妙手,字里行間充滿了細膩靈動的放飛和天馬行空的聯(lián)想。在懷才老師的眼里,車窗外跳動的綠,仿佛一個碩大的榨水容器,或者就是一個跳水池,不必因沉底而屏住呼吸,可以盡情地被釅綠淹沒。這是多么龐大的容器和跳水池?。∵@是怎樣的奇思和妙想??!是天上王母娘娘的瑤池降落人間了吧?是人間的天堂九寨溝被火車推著跑吧?
作家不僅調(diào)動了自己的視覺、嗅覺和聽覺,還通過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人們的感受,對綠的不朽之美進行了全方位的詮釋:臺灣金曲《跳躍的綠》“節(jié)奏起伏,綠光閃爍”,對綠的把握神奇而美妙,真的是無與倫比的美;英國民謠《綠袖子幻想曲》講述了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讓綠色征服了暴戾,成就了一段相思的經(jīng)典。而祖孫倆關于“婆娑的綠”、還是“年輕的綠”的不同理解,形象地說明了每個人心中的綠,都被賦予了獨特的詩意。作家還帶著我們穿越時空隧道,與王安石一同回到了九百多年前的北宋時代,讓我們跟隨著王丞相的轎子,感受了一番“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曼妙時刻和美好時光。
作家在穿越的列車窗口,為綠色的“不朽”找到了最動人的注腳。對綠,抱有詩的情懷,綠意到處都有,且可以縱橫馳騁,拓展我們的想象空間,這就是作家精神的含義。
第四個詮釋視角,把綠色的不朽之美活躍在不懈的追求上。
作家說,“綠,充滿左右的時候,我們不覺得,但少了綠,我們會失落”;“綠,是心中的不朽,更是荒涼里的追求”。我出生在“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的江淮大地,沒有觸摸過黃土裸露、風吹塵煙的荒涼大西北,但卻被感動作家的“點滴之綠”感動了,激發(fā)了我心靈的放飛和一系列的聯(lián)想,這就是所謂的“言有盡而意無窮”吧?我認為,這如果不是作家的妙手偶得,便是渾然的水到渠成。
如果說,希拉穆仁草原恣肆的綠讓我驚艷的話,那么,荒涼的大西北點滴的綠就讓我期待。草原上廣袤的綠和大西北點滴的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人們對綠色的渴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卻是一致的。這時候,自然界的綠就不僅僅是一種色彩了,如作家所說的,“綠,是生命的律動,是生命的底色”。審美的追求和生命的意義在這里達到了和諧的統(tǒng)一,并得到了高度的升華。
最難囚禁的是綠。無論綠苗怎樣得弱小,也是可以預見到未來的。不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點點之綠,也可以燎原。你看,一抹清淡的綠,雖然難以媲美“綠楊陰里白沙堤”,但生命的聲音還是在貧瘠的土地上奏響了:從絲綠、點綠,到片綠、天下綠……
最難囚禁的是綠。就像陸蠡在《囚綠記》中所描繪的,“我從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的屋子里來”,如同“囚住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墒?,每天清晨,“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植物是多么固執(zhí)??!”因此,我要說:綠是自由!綠是生機!綠是春天的音符,綠是生活的旋律,綠是生命里最華彩的樂章!
作家在荒涼的大西北,為綠色的“不朽”找到了最活躍的注腳。到此,我們應該明白了,作家鐘情于綠,原來是為了表達那種不甘囚禁、沖破束縛的意愿和精神狀態(tài)。
第五個詮釋視角,把綠色的不朽之美鐫刻進希望的夢想里。
綠,并不是色彩里唯一的元素。作家為什么只對綠獨有情鐘呢?從“媽媽”逢年做的綠豆腐上,從“媽媽”干活裹的綠頭巾里,我們便可知曉。作家說“綠色,就是媽媽生活的夢,綠是希望,夢是希望的載體”、“綠色的夢也傳承到了我這里,愛一片簡單而不朽的綠,讓生活充滿無限的生機”。
讀到此處,我想起了美國短篇小說大師歐·亨利的名作《最后一片常春藤葉》。小說講述了老畫家費爾曼舍己救人的感人故事。故事中的年輕女畫家瓊珊不幸患了肺炎,而且已經(jīng)喪失了生的希望。她把生命寄予于最后一片常春藤葉上,深信當最后一片常春藤葉落下時,她就該離開人世了。為了讓瓊珊重獲生的希望,老畫家于風雨之夜掙扎著往墻上“畫”了最后一片常春藤葉。這是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葉,因為它是費爾曼生命的杰作。雖然費爾曼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瓊珊卻因此獲得勇氣而活了下來。據(jù)說,這是歐·亨利根據(jù)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的。我們永遠不會想到,一片小小的綠色常春藤葉,竟然承載著生命的希望,有著讓人不能釋懷的情感和溫暖的故事。我們更不會想到,“媽媽”所謂的過年“彩頭”,并不是五彩繽紛,而只是單純的綠。它不但承載著瓊珊生命的希望,而且承載著媽媽生活的夢想,并陪伴“媽媽”從容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日子。品讀這段文字的我,此刻,連心情都變成綠色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