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fēng)戀】媽媽的味道 (散文)
黏豆包,是東北先民流傳下來的,在民間一直廣受青睞的傳統(tǒng)美食。在過去只有過年才能吃到,所以也有人稱謂年豆包。兒時每當(dāng)瞧見媽媽著手備料——大黃米時,我似乎就聞到了年的味道,盼望盡快吃到媽媽做的這一美食。
做黏豆包的工序還挺繁瑣,首先大黃米要淘洗,還要控凈水,待米的含水量適中后,就要去磨坊碾成面粉,黃米粉還需用熱鍋翻炒,然后是發(fā)面,將調(diào)和好的面放進大盆里,蓋嚴(yán)后放在熱炕頭上去發(fā)酵。
這期間就可以烀豆餡兒了,將烀爛的大蕓豆或紅小豆搗成豆泥,拌上砂糖,團成乒乓球大小的圓餡兒,上尖一大盆紅艷艷的豆餡兒,引人垂涎欲滴,我往往會故意的里出外進,趁人不注意,抓起一個豆餡兒,塞進嘴里就往外跑去。
面發(fā)酵好后,就要開始包了,媽媽姐姐們,有時還有嬸子大娘們,在炕上圍坐在面盆和餡兒盆周圍,靈動著雙手,瞬間就團成了一個,外型很象冰尜式的豆包,大家在說笑聲中,不到半天時間就會全部包完。
蒸好的黏豆包,熱氣升騰,滿鍋鮮亮、黃澄澄一片,清香撲鼻。咬一口糯黏綿軟,酸甜爽口,引人大快朵頤。鄰里們品味后都連連夸贊,說媽媽的黏豆包味道純正。
據(jù)大姐講,媽媽壓根沒做過這種黏食。老家過年習(xí)俗是蒸白面饃和各式面花。而當(dāng)時日偽當(dāng)局嚴(yán)禁東北百姓食用大米、白面,否則抓著就是"經(jīng)濟犯″,人也沒命了。我疑惑地問媽媽,那為啥不呆在山東老家呢?媽媽告訴我,日本人封鎖了渤海灣,父親正在東北,即回不了家,也寄不出生活費,一家人在海島上實在活不下去了,迫不得已,媽媽只得領(lǐng)兩個十多歲的姐姐,乘著舢板船,冒死偷渡,來到了東北。媽媽長嘆一聲說:“沒想到,剛逃出窮窩,又掉進了火坑!”
在這樣情況下,為了過好年,媽媽才學(xué)做黏豆包。剛開始時,做出的豆包很不理想,不是面發(fā)過勁了,酸得倒牙,就是面沒發(fā)到火候,硬硬的黏性很差。好在媽媽很有悟性,在鄰里幫助下,很快掌握了制做要領(lǐng),黏豆包越做越好,不僅鄰里們稱贊,就連行家里手的鄉(xiāng)下人也十分認(rèn)可。
我記得光復(fù)前那年的臘月,一天,媽媽正在廚房里忙蒸黏豆包呢,我在院里邊抽冰尜,邊看守晾在露天里蒸好的豆包。忽然院門"吱嘎“一聲響,走進一位白發(fā)老太太,我忙問找誰,她卻聲也不吱,拄著個棍徑直往里走,我上前大聲阻擋。媽媽聞聲出來,竟把我趕往一旁,領(lǐng)著老太太進了廚房。我很納悶,進屋去看個究竟。只見老太太坐在鍋臺旁的小板凳上,媽媽正在給她拿新出鍋的豆包,讓她沾著白糖吃,她說沒吃慣那東西,會燒心的,媽媽又給她拿來咸菜。我想她可能是我家親戚,若不就是老熟人。老太太臨走時,媽媽給她裝了些晾好的豆包,一些冷凍的發(fā)糕,一大包咸菜,"夠你吃些日子,過年那幾天就別出來啦!"送老太太出門時,媽媽關(guān)切地囑咐道。老太太邊攔著不讓送邊連聲感謝,她走出小院還不停地叨咕:“好人哪!善人哪!”
我問媽媽那是誰,媽媽盯看我一眼說是要飯的,並告誡我,以后遇到要飯的窮人,別兇巴巴的。我想起平日里媽媽經(jīng)常說的那句話:“富人咱也不巴結(jié),窮人咱也別嫌棄!”
這天晚飯時,媽媽高興地對父親說,一個做了幾十年黏食的鄉(xiāng)下老人,夸獎咱家的黏豆包做得很地道,和她家當(dāng)年做的一樣味道。
原來那位老太太是一個縣里鄉(xiāng)村的坐地戶,家里曾有過幾畝地,原本日子過得還可以,自從日本鬼子來了,丈夫被抓勞工,至今生死不明,唯一的兒子跑到外地逃生去了,至今音信皆無,家里的地也被日本開拓團給霸占了,她孤苦伶仃,被迫四處流浪要飯。
“這些死鬼子,”媽媽氣憤地說,“真是作孽呀!”
轉(zhuǎn)過年正月的一天,日偽當(dāng)局突然來個"衛(wèi)生"大檢查。那天只有媽媽、二姐我們仨在家,一幫穿白大褂的日本人和二鬼子涌進房門,領(lǐng)頭的是個矮胖的老日本鬼子,只有他穿一套黃軍裝,最為顯眼的是挎在腰上的長刀和鼻子下那撮小黑胡子。一些帶白手套的人到處摸,說是檢查灰塵,還有些人屋里院外到處翻找什么。
當(dāng)年我家廚房和小院里,堆放了很多整麻袋燒飯用的谷糠,那個老鬼子在麻袋前看來看去,他忽然抽出長刀,把所有麻袋全都捅破了,谷糠立時流淌一地。
這時,一個小鬼子手提個面口袋,從小院里跑了進來,對老鬼子一陣哇哩哇啦,老鬼子突然轉(zhuǎn)過身,狠狠地盯著媽媽,鼻子嘴同時抽動著,那撮小黑胡如同一個"屎殼郎″,也蠕動了起來。只見他張開了大嘴吼叫著,二鬼子翻譯馬上跟著厲聲問道:"你們家窩藏白面?″我和二姐都很緊張,在左右兩側(cè)緊緊地抱著媽媽?!澳銈兌嫉纱笱劭纯矗强诖锸巧?!”媽媽白瞪二鬼子一眼,不屑地說道。
二鬼子馬上打開面口袋,抓出一把面,又聞又看,隨后對老鬼子說些什么,老鬼子似乎仍心存懷疑,他也抓出一把面連聞帶看,這時二鬼子發(fā)現(xiàn)鍋臺上放著吃剩的黏豆包,趕緊拿給老鬼子看,這事才算罷了,一幫鬼子也都怏怏地溜走了。
屋里屋外一片狼藉,媽媽和二姐趕緊動手收抬。媽媽說他們本來是要抓"經(jīng)濟犯″的,把我家那小半袋黃米面當(dāng)成了白面?!斑@些窮獸不得好死!”媽媽憤憤地罵道。
經(jīng)這幫鬼子鬧騰,媽媽決定凡是鬼子抓過的黃米面和豆包,連同口袋和碟子全都扔掉。我說都不要了多可惜呀?媽媽告訴我,東西讓畜牲們給霍霍了,做出的豆包也不潔凈,會有邪味的,人是吃不得的。
當(dāng)年我只有五歲,很多事情雖然記不太清,但這段經(jīng)歷我卻記憶猶新。媽媽對傳統(tǒng)美食的敬畏,更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些年來,剛一入冬,各種黏豆包早早就上市了。我總是要逐個攤位去買,全都品味個遍。老伴不甚理解,黏豆包味道都差不多,為何不就近買呢?其實我是在尋找兒時的味道,也就是媽媽的味道。雖然媽媽的黏豆包我再也吃不到了,但媽媽的味道是獨一無二的,那是愛的味道,幸福的味道,善良勤勞的味道,品格的味道……這令人回味無窮,魂牽夢繞的味道,一直在陪伴著我,早己溶入我的熱血中,永遠珍藏在我的心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