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春花秋月 >> 短篇 >> 雜文隨筆 >> 【春秋】金文與金文書法(隨筆)

編輯推薦 【春秋】金文與金文書法(隨筆)


作者:蓬蒿老翁 秀才,2509.55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4058發(fā)表時間:2022-06-09 17:50:24

金文,通過鑄造的方式,在青銅器上留下文字,又叫“鐘鼎文”,是繼甲骨文之后,一種十分成熟的漢字書體名稱。
   因為青銅器是金屬紅銅、錫、鉛的合金,經(jīng)數(shù)千年的化學反應后,表面會出現(xiàn)一層青灰色的銹,所以謂之為“青銅”,而古人將這種合金稱為“金”,故而鑄刻在青銅器的文字被稱之為“金文”。
   青銅器最早出現(xiàn)在五千多年前,1923年在甘肅臨洮馬家窯村發(fā)現(xiàn)一處遠古文化遺址。1924年,瑞典地質學家兼考古學家安特生聞訊后到了甘肅馬家窯村,并發(fā)掘了大量的上古時代代表華夏文化的彩陶器皿,他將年代約為公元前3300年-前2100年的馬家窯文化遺址定名為仰韶文化馬家窯期。1944年-1945年,時任中國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先生到甘肅進行考古工作,認為甘肅馬家窯村所展現(xiàn)的不屬于仰韶文化,對之重新命名,稱之為“馬家窯文化”。
   1975年又在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一件單刃青銅刀,經(jīng)碳14鑒定,距今約5000年。這是目前在我國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青銅器,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青銅刀。由此證明是中國在5000年前進入了青銅器時代,也由此證明中國擁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
   原始社會末期,陶器和青銅器的使用,促使中國進入了奴隸社會。在夏代,又出現(xiàn)了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代中期,青銅器品種十分豐富,包括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車馬飾、銅鏡、帶鉤、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隨著青銅器品種的不斷豐富,青銅器的制作也趨于精美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出現(xiàn)在青銅器上。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銅器的發(fā)展進入鼎盛時期。青銅器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因此,金文又被稱之為鐘鼎文。
   著名的青銅鼎器主要有:
   鸮[xiāo]尊: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商代后期盛酒器。鸮,俗稱貓頭鷹。鸮是古人最喜愛和崇拜的神鳥。尊口內側有銘文“婦好”二字。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物,道光末年出土于陜西寶雞市岐山縣。因作器人毛公而得名。鼎上銘文32行499字,內容為周宣王對毛公完整的冊命。為現(xiàn)存銘文最長的青銅器鼎,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龍虎尊:1957年出土于安徽阜南縣的商代青銅器,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寬折肩、深腹、圈足,體形較高大的盛酒器。用在祭祀活動中,與湖南寧鄉(xiāng)出土的青銅器四羊方尊齊名。
   后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陽市武官村,因其腹部著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代后期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鑄。該鼎重832.84千克,是中國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最重青銅器。
   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寧鄉(xiāng)縣黃村,因尊四角各塑一卷角羊頭,故稱“四羊方尊”。此尊為商代晚期偏早青銅器,造型簡潔、優(yōu)美雄奇,寓動于靜,被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
   青銅器“鐘”主要代表是編鐘。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國就有了編鐘。但編鐘興起于周朝,盛于春秋戰(zhàn)國直至秦漢。1957年,在我國河南信陽城陽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編鐘13枚,但最為有名的是1978年湖北隨縣(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戰(zhàn)國(約公元前433年)編鐘,曾侯乙墓編鐘由19個鈕鐘、45個甬鐘,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镈鐘共65件組成。這套編鐘之大,足以占滿一個現(xiàn)代音樂廳的整個舞臺。最可貴的是鐘及架、鉤上共有銘文3755字,內容為編號、記事、標音及樂律理論。銘文多數(shù)錯金。全部甬鐘的記事銘文均為“曾候乙作持”5字,標明鐘的制作和享用者是曾侯乙。這也足以證明了中國的音樂文化和鑄造技術已經(jīng)發(fā)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它比歐洲十二平均律的鍵盤樂器的出現(xiàn)要早將近2000年。
   后又在湖北隨州葉家山墓地考古中,發(fā)現(xiàn)了比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早500多年,這或將改變對“編鐘”起源的認識。
   在出土的青銅器中,以樂器中的“鐘”和禮器中的“鼎”鑄刻的銘文最多,金文被稱之為“鐘鼎文”也就理所當然了。
   金文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而對金文研究的歷史也十分悠久。據(jù)《說文解字·序》、《漢書·武帝紀》和《漢書·郊祀志》、《后漢書·明帝紀》等傳世文獻記載,早在秦漢之世,已有青銅器陸續(xù)出土。青銅器的發(fā)展促進了書法藝術的發(fā)展。
   金文的書體,一般稱為大篆或籀書,也有稱為古籀的。籀是周宣王時的史官,籀書即為他所寫的字書。
   金文產(chǎn)生的年代雖比甲骨文晚一點,但基本屬于同一時代,因為文字的載體不同,在商代,有甲骨文、金文、玉石文、陶文等好幾種,甲骨文雖然最多,但因商周的滅亡而沉埋泥土,存世的不多。復雜精美的金文隨青銅器而流傳下來,其“壽命”遠比甲骨文長。
   金文是對中國商朝、西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可略分為四種,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東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漢金文(前221年—前219年)。
   商朝金文只有寥寥數(shù)字,鑄有金文之青銅器日多,然所述仍十分簡略,多為鑄者或其先祖之名諱。至商滅亡時,方有文章出現(xiàn),然其時最長之文,僅有四十余字。商代的金文字體瘦長,筆道遒勁雄美,行氣疏密有致,結構嚴謹,情勢凝重,各有風韻,但筆法粗糙、硬朗。有人將商代金文書法特點歸納為兩種風格,一種是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起止多露鋒芒,間有肥筆;另一種則是運筆有力,形體瘦筋,筆劃多挺直,不露或少露鋒芒。
   及至西周,金文漸興,天子之事,如昭王南巡,穆王西狩等,多有記述。金文字數(shù)已達一千二百余字,且是一種獨特風格且很成熟的金文書法藝術。西周早期的金文清秀優(yōu)美,筆道首尾出鋒,有明顯的波磔,結構嚴謹,行款章法自如。作品風格質樸平實,多挺拔的懸針筆法,仍有甲骨文的影子。如武王時的《利簋》和《天亡簋》(或稱大豐簋),字體平易古樸,筆劃方圓兼?zhèn)?,具有凝練平直之氣。筆道肥粗,彎筆多,團塊多。
   自平王東遷以降,鐵器漸見,鐘鼎等青銅器漸多,且亦能鑄文于青銅器外側,故金文所錄,已非如當初般,只為王公大臣之事,戰(zhàn)功、音階等,皆有鑄錄。此時金文被廣泛使用,堪稱全盛時期。書法特征更趨完善,用筆方法更加豐富,字形更為完美。此時的金文風格凝重雄放,已顯出金文的獨特藝術。如康王時的《大盂鼎》、《大方鼎》等,書法凝練奇古,雄偉挺拔,遒勁華麗,從人形或以人為偏旁的字及王字等,多用肥筆,用筆輕重明顯,被稱之為“波磔體”。
   以周宣王時鑄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銘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最長的?!睹Α枫懳牡淖煮w結構嚴整,瘦勁流暢,布局不馳不急,行止得當,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另外,《頌鼎》銘、《大盂鼎》銘、《散氏盤》銘、《大克鼎》銘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秦始皇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后,詔令“車同軌、書同文”,立碑四方,所用之文字皆為小篆,且不再刻銘文于鐘鼎之上,金文漸衰。及至漢代,民間多鑄銘文于鐵器之上,青銅之器,不再使用,金文從此不見于史。
   悠久的中華書法藝術無疑為我們的“文化自信”注入了不竭的源泉,我們有義務更有責任讓中華書法藝術發(fā)揚光大,促進世界文明發(fā)展和文化交流。
  

共 2879 字 1 頁 首頁1
轉到
【編者按】這篇《金文》,將鐘鼎文的由來、鼎盛、結束的脈絡說得很清楚。閱讀本文,我們會了解到中國古代鐘鼎文的基本情況。從文章中,我們可以知道,作者研究鐘鼎文,是用了功夫的。我們仔細閱讀,會增加對鐘鼎文的理解。這是中國文化燦爛的起源,了解這些對我們了解自己的歷史很有幫助,因此建議朋友們用心閱讀。謝謝作者?!揪庉嫞汉訔睢?/div>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河楊        2022-06-10 19:38:46
  感謝你寫了這么好的一篇文章。從這篇文章里,我知道了金文的來源和終結,長了知識。作為中國人,愛好文學的人,應該要掌握這方面的知識,在這方面的研究,你花了不少功夫,值得我佩服。
回復1 樓        文友:蓬蒿老翁        2022-06-11 22:31:48
  謝謝。確實寫一篇文章,平素需要積累,也需要自己去領悟。
共 1 條 1 頁 首頁1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