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香】那些年我們的讀書(散文)
那些年,我們沒有裝幀精美的圖書;沒有輕巧豐富的電子書;沒有無所不有的學習機,但回憶起來,我們成長的每一個階段并不乏書讀,不乏快樂和幸福。
畫冊書是我們小學時最親密的伙伴——那種油墨印的,好像最早的黑白電視的小人書。一本幾分或幾毛錢,很少有超過一元錢的。我們有三五分的零錢,不是買零食,而是攢起來買畫冊書。那個時候的孩子幾乎人人有畫冊書,少者幾本,多者可收集一木箱。學習之余,大家就是借或交換畫冊書來讀。就是在畫冊書中我讀了《高玉寶》《英雄兒女》《黑三角》《欽差大臣》《福爾摩斯探案記》《基督山伯爵》等。畫冊書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扇奇幻美妙的窗口,使我們了解到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接觸到不少形形色色的人物,知道了小鎮(zhèn)之外的大千世界。
年畫也是那時我們的書籍。那些年的年畫似乎很少有濃妝艷抹的明星照,多是電影劇照和連環(huán)畫——一大張類似小人書的平面畫,每一方圖畫下面配有文字,內容多是古典故事和新映電影。每年臘八一過,街道上就擺滿了繽紛多彩的年畫。才認得幾個字的小孩子手拉手挨個看過去,那的確是一次視覺盛宴。父親是最愛買年畫的,每年都要買一大卷。舊的全部去掉(我們做了書或作業(yè)本的封皮),新的貼滿了四壁。父親多買的是連環(huán)畫?!读荷讲c祝英臺》《楊家將》《一百單八將》《桃園結義》《包青天》等就是從年畫上看到的。父親還給我們講畫上的故事,祝英臺、林沖、楊令公、關羽、包龍圖等古代人物就烙印在心上了。
那些年,一枚糖紙、一個煙盒,墻上的標語、電線桿上的字跡,我們都饒有興趣的看半天。
除了這些,我們還“閱讀”到了另一類書籍——戲曲和電影。那時候,只有過物資交流大會時才可能看到、聽到秦腔戲。家鄉(xiāng)小鎮(zhèn)是七月的交流會。我家就在街道住。高音喇叭架起來了,老戲臺上的幕布掛起來,街道上擺滿了攤點,遠鄉(xiāng)的親戚也來了,這個時候自然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候。且不論滿一年難得一見的美味佳肴,不說在明亮如晝的路燈下的電線桿上捕捉的鳴蟬,不提兜里一毛兩毛的零花錢,單就戲院就是一個大樂園——不但有戲看,勤快的話清早還可撿到二分、五分硬幣,甚至一毛錢的紙幣。孩子是最忠實的戲迷,不等鑼鼓響,早早沖進戲院,鉆在人堆里邊看邊聽周圍的大人們講戲里的故事,似懂非懂地看了好多戲,《清風亭》《白玉樓掛畫》《三娘教子》《八件衣》《卷席筒》《打神告廟》等戲曲名如今提起來仍覺親切如多年的老友。
電影在那時公映的不多,除非六一兒童節(jié)、國慶節(jié),大多時候是要買票的,修造廠幾乎每個晚上放映電影。晚飯后,我們早早守在廠里的禮堂門口。門口有兩行兩三米長一米高的鐵欄桿,有人專門收票,超過一米就得買票。一幫小孩常常在傍邊觀察那些手拿電影票,自豪地往進走的大人,若其身后無小孩跟著,便不管認得認不得,悄悄跟在后邊,檢票員大多時候就讓他們進去了。公社在正月十六前晝夜放映電影,那個門窗都被黑毛氈堵住,里邊黑暗寬闊的放映室曾引發(fā)了孩子多少猜測和神往??!剛過年,口袋里有的是壓歲錢,可以買票了。我們衣兜里裝幾顆水果糖、幾枚干棗、幾個核桃,高高舉著電影票,意氣洋洋的走進去,感覺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富有幸福的人?!渡衩氐拇蠓稹贰都t蝙蝠公寓》《追魚》《雪青馬》《畫皮》《白蛇傳》《花為媒》《佐羅》……古今中外許多精彩故事紛至沓來,許多個人物形象至今記憶猶新,許多場景仍在午夜夢里閃現,那是一個快樂滿滿的童少時代??!
上了中學后,初中三年是在五花八門的課外書里度過的。學校圖書館上午、下午吃飯時間是開放的。每個學生有一個借書證,每次只準借一本。管理員是個高大慈祥的老人,總是站在窗前不厭其煩的接待學生。我?guī)缀跆焯靵磉@兒,《兒童文學》《少年文藝》等期刊,《苦菜花》《子夜》《林家鋪子》《青春之歌》《創(chuàng)業(yè)記》《暴風驟雨》及四部古典等小說伴我度過青春時期。母親不讓我睡得晚,見燈亮著,就來窗下喊了,可滿腦子的人物、故事,如何睡得著?我就在被窩里用手電、煤油燈讀書。奶奶反復催,我是“對對對”的不看到結局不甘心的,往往一看就是三、四點,早上上學兩個鼻孔黑乎乎的沾滿了煤煙。
高中時期瓊瑤、三毛、金庸、梁羽生、柏楊、莫言、鐵凝、王安憶、高曉聲等作家的作品,《收獲》《當代》《十月》等文學刊物占取了我很多時間。書籍給我的饋贈是作文常被老師表揚、范讀,文史知識多些。那年高考語文成績是全縣第一,歷史成績是全市第一。
時至今日,讀書仍然是我最大的愛好。一本書、一杯清茶、一首歌足以讓人迷醉,內心的那種平靜、安然、愉悅讓平淡的生活云淡風輕、活色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