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閑話讀書(雜文隨筆)
雜文:閑話讀書
1、為啥不讀書?
年界不惑,也算有了一些社會閱歷,就自己這點認識來分析,這里的讀書不是說所有的書,而是有所特指的文史哲之類的看上去無什么用的“閑書”。專業(yè)方面和考試方面的書,市場還瞞廣闊的?,F(xiàn)在的人不讀這些有所特指的閑書,無非有四個原因:
一、沒市場
現(xiàn)在的人是身體越來越胖,心胸越來越??;娛樂越來越多,快樂越來越少;戀的越來越多,愛的越來越少;活動越來越多,運動越來越少?,F(xiàn)在的人有上班的有做官的,有經(jīng)商的有種地的,有當兵的有閑逛的。這么說吧,干什么的都有,就是缺少讀書的。人們都那么忙,那有功夫讀書。再說,讀這些書短期內(nèi)又看不到什么經(jīng)濟效益。
今天上午在見一位二十幾年沒見的同學,同學問我:你現(xiàn)在做什么工作?我說,建筑。同學詫異,真想象不出那么熱愛的文學的你,現(xiàn)在搞建筑是什么樣的心情。我說,文學只是業(yè)余愛好罷了。純文學的東西現(xiàn)在是沒有市場的。我要專職搞文學根本養(yǎng)活不了自己,更不要說一家人的柴米油鹽了。
二、沒心情
三千塊能雇一個大學生,卻雇不到一個農(nóng)民工。這話說了十幾年了,就這幾年大學生就業(yè)難的現(xiàn)象看,并沒有改善,而更趨向于愈演愈烈。
老爸在工地上辛苦十幾年,以為孩子大學畢業(yè)就好了,結果畢業(yè)了工作都成問題。就算工作了,磕磕絆絆,委曲求全的工作了,也并不是萬事大吉。等著的房子的首付,房貸,車子,結婚,生孩子,似乎真的沒完沒了。
人生就是這樣被無情的階段化定義:前三十年披星戴月的讀書考試,中間三十年起早貪黑的工作還貸,后三十年無可奈何的交給醫(yī)院。
讀書越多,社會給你就業(yè)的機會就越少。女孩子讀書越多,單身的幾率越大。等你博士畢業(yè)時,你的小學同學已經(jīng)是兒女雙全,你的中學同學也在拿著二十萬的年薪。這是也算一種心態(tài)。拼爹時代不絕對,但是很現(xiàn)實,不靠爹,房子都買不起,媳婦娶不上。就算靠了三代在北上廣深也未必能湊出一套房子的首付。都在生活泥潭里,掙扎的灰頭土臉的人,除了生活的一地雞毛,哪還有什么風花雪月?
心情多了去了,就是讀書的沒有。說白了,就是人們沒有了那種安謐的心情。一杯清茶,一本書。你還敢想嗎?煩透了!說什么都行,千萬別跟我說讀書。
三、沒啥用
家里的表兄弟多數(shù)受過中高等教育,并不是那種“劉項原來不讀書”。但是畢業(yè)之后,拿起書的時候,估計不足拿起酒杯的萬分之一。有一次家庭聚會,表兄弟十數(shù)人,推杯換盞,好不開心!唯我一人默然角落,不知所云。大家都知道我喜歡讀書,尤其喜歡讀唐詩,偶爾自己也信手涂鴉一首。有一個表弟,醉醺醺的問我:哥,我一直不明白,你讀那么些書,尤其讀那些詩詞,有啥用?
是啊!我這些詩詞有啥用?讀了三十年了,從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不能告訴他“無用便是大用”,我也不能告訴他“陶冶情操”,更不能告訴他“都怪自己沒文化,一句臥槽闖天下?!蔽揖篃o言以對!
后來我也反思了,讀書,讀詩,到底有啥用呢?久久沒有答案!
朋友聚會也大抵如此,有一個中學同學近幾年喜歡讀書古琴,每日吟風弄月,好不快活,偶爾聚會,即席誦讀一首,以調(diào)節(jié)氣氛,竟為笑談。我這點文學,也只好低頭吃菜“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四、沒時間
工人。干了一天活兒累的跟驢似的,得坐著不站著,得躺著不坐著。讀書?開什么玩笑。別理我,煩著呢!
農(nóng)民。孬蛋,三缺一啊,你快點兒!你再看孬蛋,三口兩口把剩下的半碗飯劃拉進肚,丟下碗就跑。老婆從外邊回來還以為他有什么急事,趕忙問:你干嗎呢?跑那么快!一邊走一邊罵:媽的逼,要不管,回去洗碗去。
商人。一斤蘿卜三毛錢,十斤蘿卜,三塊錢。十三斤半蘿卜多少錢?四塊零五分。讀書?你等等會兒,我算完了,再跟你說這書。一斤白菜……我那兒還一堆堆的西紅柿、西葫蘆、黃瓜、茄子、辣椒……
學生??纱蛔x書的。錯!我們每天的日程排的比總理還滿,那有那功夫。干嗎?小學生有上不完的舞蹈、鋼琴特長班,中學生有刷不完的題海卷山。大學生有打不完的游戲和學妹。
你怎么走了?我這兒還沒說完呢?切!弱智!神經(jīng)?。‖F(xiàn)在那書寫的,還有值得一看的嗎?你想看,我寫一本給你?
誰有讀書,請舉手???好半天沒人答應。終于,有一位東瞅西望的怯生生的站起來,這算是書嗎?手里舉起一本《戶口本》。
還有一個很多人不愿意說,但是卻失致命的原因:歷朝歷代的文字獄太多,因文獲罪者,殺頭者,滅族者不可勝數(shù),所以讀書,說話,寫字,在國人尤其謹慎了!
2007年成文
2、書都賣給誰了?
“十億人民九億商”“十億人民九億賭,還剩一億在跳舞”是流行于十幾年前的順口溜兒。如今看來除了“人民”的數(shù)量的變化之外,其比例似乎也有了太大的變化。據(jù)筆者觀察如今格局如下:十三億人民,至少有六億在商場,還有五億在上網(wǎng),剩下兩億在迷茫。但是不管怎樣算讀書的人總不能占到一席之地。
常聽人說:“現(xiàn)在寫書的比看書的人還多!”似乎一點兒也不夸張。我觀察了一下造成讀書今日之尷尬境地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書的價格令人望而卻步。
筆者自幼喜歡看書,購書。也曾有一月之中每餐節(jié)食若干去購《紅樓夢》的經(jīng)歷。三十余年來也薄集了萬余冊。對書價的巨大的變化有著比較深刻的感受。這幾年沒有聽說什么沒漲價的,但是書也漲的忒狂了。二十五年前,一本三四百頁的書,頂多五塊,現(xiàn)在那本書不得幾十塊。關于賣書的利潤我沒有調(diào)查過,但是打著滾兒漲上來的書價,一時間真叫人有“洛陽紙貴”的感覺。
筆者參加工作二十余年來,工資雖然由每月的四百漲到了幾千元,但是對于到書店購書從來沒有敢放手大肆“搜掠”了。尤其近五年來,竟然連新華書店的門都未進過。一本書動不動十幾元,幾十元,甚至上百元,更有甚者上千元。用一個月的工資去買一本書,筆者沒有這種勇氣和魄力。相信有這種魄力的人似乎也了了無幾。因為我雖然“嗜書如命”,但是我還是覺的命比較重要一些。不能為了一本書,讓一家老小喝一個月的西北風。
我雖然不怎么贊成盜版,但是面對令人忘而生畏的正版書,也不免有些理解了。需要就是市場,至少人家實惠。我們打擊盜版首先應該從源頭上去解決,似乎不能單純的盯著人家的利潤一禁了之。如果正版書也象盜版書一樣八塊錢一本,十塊錢兩本誰都買的起了,鬼才愿意去買盜版書。就象前二十幾年前,“掬碗”的行當好象就是在瞬息之間就消失的無影無蹤。那時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極不豐富,碗打破了要補好了用?,F(xiàn)在誰還會為一個一兩塊錢的碗去費那么多周折?
時代不同了,思路也變了!
二、現(xiàn)在出版的新書,寫作的質(zhì)量實在不敢恭維。
這是十幾年前的購書感受,有了網(wǎng)購之后,似乎又好了很多,但是魚龍混雜,難免魚目混珠?,F(xiàn)在是個人就敢出書,就象小品里說的:“看書還看不下來的還敢寫書?!睍馁|(zhì)量就可想而知了。“明星出書,一塌糊涂!”和這比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了。
這同時也詮釋了人們的價值趨向,正在悄然間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萬般皆下貧,唯有讀書高”的時代已早已一去不復返了。
幾個月甚至幾個星期東拼西湊出來的,或者東拉西扯的,甚至東抄西借的東西,實在不敢恭維。
這些書又都賣給誰了呢?我想既然有賣的肯定就有買的。我想大多是被那些附庸風雅的大款或者墨吏們買了亦或收了,拿了裝點門面了吧!反正在我輩讀書人的書架上卻沒有“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望著滿書架從舊書攤上淘回來的“寶貝”,一個個跟“黃臉婆”似的,也的確拿不出手。怎奈咱囊中羞澀,除了無奈還能做什么?
與我有同感的絕不止筆者一人,此感絕對能代表絕大多數(shù)囊中羞澀的“書癡”的真實感受。但是真正看書的還是如筆者的此類人。既然“書癡”都買不起新書了,那么上千元的新書都賣給誰了?
2008年成文
3、國學之沒落
各種選秀大賽年年舉行,年年都有選手在文化測試時,特別是有關國學的問題總會答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或者有的干脆是一問三不知。在經(jīng)歷了若干年的大賽之后,不該錯的依舊在錯,不該出的笑話依舊在出,大罵了若干年淺薄的國人依舊在看。
大賽依舊還要舉行,令人悲哀的灰色幽默依舊還要出,罵都懶的罵的國人估計還要看。可是是否有人真正的想想歌手的的素質(zhì)為什么會這么“低”呢?這些題目我們自己能答上來嗎?恐怕也不盡然吧!?國學為什么會一下子沒落的連國人自己都快要感到陌生了呢?
綜觀世界,從來沒有一個國家的國學象我們的國學一樣,沒落的這么迅速,沒落的這么徹底。我國的近代史也可以說是國學沒落的的歷史。
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西方文化大舉入侵以來,我們的國學就以驚人的速度從國人的視線里逐漸的離開。到“五四運動”前后發(fā)展成國學沒落的黃金時代。一直到如今經(jīng)歷的不足兩百年里,國學幾乎已經(jīng)退化成了我們識字的工具。對于大賽上歌手的差強人意的表現(xiàn)不是意外,應該是必然。
我們隔海相望的日本,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國學不但沒有沒落,恰恰相反還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日本人不但保留了自己的國學的風格,在發(fā)展上還取得了許多的成就。比如諾貝爾文學獎。在穿衣上,在日常生活和比較正式場合還是要穿傳統(tǒng)服裝——和服。可我們不管是唐裝還是清朝服飾只有在演出的時候和古裝電視劇里才能見到。誰要穿了傳統(tǒng)服裝(少數(shù)民族服裝除外,因為他們受到文化入侵的程度相對較小,而且對自己的傳統(tǒng)沒有象漢族同胞那樣丟棄的這么徹底)走在大街上肯定回頭率極高。大家都當稀罕來看。象這樣丟失了自己傳統(tǒng)而不以為怪,反怪“同類”的民族實在不多見。試想那一個組織會把獎頒給一個連自己國學、國服都完全丟棄的民族和國家呢?
這幾年,漢服,仿佛一夜之間有街頭巷尾了,但是文化并沒有跟著漢服一起醒來。
筆者是學理工的,同我一起學習的同學和一起工作的同仁中,不知國學大師王國維、季羨林是何許人也的大有人在。當然,沒聽過王維也不影響理工直男的專業(yè)水平,不知道王國維也并不影響,當下的一日三餐。曾幾何時?我們叫囂:“學會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受重理輕文思潮的影響,也許是國學在近代、現(xiàn)代、乃至當代沒落的主要原因。
國學在結構上和西學比是存在很大的缺陷(文理的側重比例),但是不是我們的國學完全沒有可取之處。在歷史的長河里,書籍浩如煙海。能流傳下來的可以說都是人們的實踐中檢驗之后剔除了糟泊留下了精華。我們讀過幾本我們的文化精髓呢?《唐詩三百首》你能背幾首?這是個可怕的問題。如果有人去做調(diào)查的話,結果肯定會叫有良知的國人驚出一身冷汗。
國學的沒落是全方位的。
中醫(yī)為什么沒落?一方面大約是看上去沒有西醫(yī)那么直觀,那么快捷,手起刀落干脆利索(外科是中醫(yī)不足,我們要正視)。另一方面大抵是缺少生存的文化土壤吧???能讀懂詰屈聱牙的古典文獻,本身就是一個挑戰(zhàn)。需要長期的文化積淀,更需要一個靜能生慧的過長。在這個全民賺快錢的時代,匆匆忙忙的國人,大抵缺乏這種耐性和時間。因為三年(多數(shù)還達不到)還沒有經(jīng)濟效益產(chǎn)出,項目多數(shù)就被斷供了,生存都成了問題,誰還能有心情“靜”下來呢?
戲曲在凋零,當然有她自身的原因。節(jié)奏緩慢,唱腔老套(這也許正是戲曲的魅力所在,四平八穩(wěn),淡雅淑靜。就像品茗,初入口,些許苦澀,慢慢品,后味回甘)。我們年年都在競相申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都在喊著搶救,但是年輕人依舊不買賬,大抵也是沒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支撐,缺少欣賞的底蘊吧!?也許更多的是缺少那份兒“以閑為自在,將壽補蹉跎”之閑庭信步的心情吧!
我們傳統(tǒng)的節(jié)日,還有幾個在牽動國人?有幾個國人還講得清我們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由來?這不是故事,這是文化!這是傳承!這是我們的根!有幾個人知道我們的情人節(jié)比西方早的多?《詩經(jīng)》之中早有此記載。我們的情人節(jié)是農(nóng)歷的三月三,春暖花開,萬物復蘇,連小動物都知道干什么,青年男女來到郊外,來到河邊,鉆進樹林……這是符合中國老祖宗一直延續(xù)的“春種、夏耘、秋收、冬藏”的自然規(guī)律的。我們的情人節(jié)不是什么七夕。牛郎織女是個凄美的愛情故事,但是真的很慘。男女二人一年就七夕這一天能夠約會,這不是祝福!按現(xiàn)代人這個節(jié)奏,織女跟隔壁老王,娃都生滿炕了。
有人總結說,中國大唐文化在日本,明清文化在越南在朝韓,民國文化在臺灣,不管國人如何的義憤填膺,如何的去偽存真,大抵不是沒有一點影子!大唐在今世之國人眼中,不過是一段艷羨的歷史云煙罷了!
有人說,我們是不斷吸收了外來文化,經(jīng)過消化吸收變成了自己的東西,但是吃慣了洋垃圾的腸胃和穿慣了洋裝的七尺,還是我們自己嗎?有人說外國的月亮,就是比中國圓。我們需要正視不足,要么迎頭趕上,要么彎道超車,因為落后就要挨打。不管經(jīng)濟、文化、技術等等,多么發(fā)達,但是我們必須先是自己,而不是全盤否定我們自己。如果我們都找不到自己,發(fā)展的意義何在?“裹腳”有人說是國粹,有人說是糟粕,高跟鞋呢?傷害是一樣的,道理也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