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xué)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xué)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xué)網(wǎng)首頁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由子明少監(jiān)“常熟治水”說開去(散文)

精品 【流年】由子明少監(jiān)“常熟治水”說開去(散文)


作者:虞臣 童生,566.8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2102發(fā)表時間:2024-04-28 14:59:01

《望虞河》一書出版后,浦仲誠先生跟我說,你在歷代太湖治水名人中,漏了一位重要歷史人物——元代治水少監(jiān)任仁發(fā)。誠哉此言,當初擁有資料有限,多有遺漏,可惜書已經(jīng)出版,只能就此遺憾了。
   研究黃公望,自然涉及任仁發(fā)。任仁發(fā),即元代畫家子明。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有“無用師卷”與“子明卷”。兩作畫片相近,技法變化較明顯。所以,許多后代學(xué)者認為“子明卷”可能是贗品,并非出自黃公望之手。浦仲誠會長卻持懷疑態(tài)度,認為“子明卷”亦有可能是黃公望70歲時在匆促間所作。此乃題外話。
   浦仲誠近期出版的《黃公望年譜》中,黃公望36虛歲這一節(jié)中,首次提到子明:子明,大名任仁發(fā),號月山道人,青龍鎮(zhèn)(青浦)人。他是元代著名的水利專家、畫家,系黃公望好友。十八歲舉鄉(xiāng)貢,究心水利,學(xué)擅專門。子明早年曾任青龍水陸巡警官,后因整治大都(北京)水閘,疏浚河道有功,擢升都水少監(jiān)。都水監(jiān)是官署名,掌管河渠、津梁、堤堰等事務(wù),相當于現(xiàn)在水利部的職能,而那時相隸屬于工部的一個部門。如果監(jiān)為正五品,少監(jiān)就是從五品,算得上高官了。黃河決口,又指揮救災(zāi),率眾筑堤,以固河防。晚年主持疏導(dǎo)吳淞江,為大盈港、烏泥涇等河流開江置閘。1034年(元大德八年),常熟立行都水監(jiān),子明任少監(jiān),治理福山、滸浦、白茆、耿涇諸浦。是年五月,子明中書省上言:吳江、松江,實??诠诺?,潮水久淤,凡湮塞良田百有馀里,況海運亦由是而出,宜于租戶役萬五千人浚治,歲免租人十五石,任設(shè)行都水監(jiān)。
   上述資料,可以說明兩點。一是,子明是一位體恤民情的官員,他上書建議以役免租,減輕百姓負擔。二是,他主張筑圩、浚河、置閘,與前輩范仲淹三策并重的治水方略驚人一致。三是,從宏觀角度考量太湖流域治水。
   不知咋回事,蘇州與常熟的水利志都遺漏了子明。子明的這一段經(jīng)歷,是在考證黃公望的史料中偶得,而記載很簡略,具體做法及功績已無從考證。
   太湖水面廣達2250平方公里,但水位上下幅度不足2米,像一只淺碟。這樣大的一個碟形洼地,被天目山、莫干山和鎮(zhèn)寧丘陵山區(qū)所環(huán)抱,西納茅山和天目山以東各路來水,坡陡沖淺,源短流急,一旦山洪暴發(fā),奔騰下瀉,直注太湖。來水既豐,若出水不暢,加上由于海面升高,潮汐倒灌,易致嚴重內(nèi)澇。如遇臺風(fēng)、高潮、暴雨并襲,更將釀成大災(zāi)。太湖流域的特殊地形水系,決定了治理洪澇災(zāi)害的復(fù)雜性。
   據(jù)《禹貢》記載,因夏禹治水,鑿江排澇,太湖流域才有了“三江既入,震澤底定”的局面。震澤,是太湖的古名;三江,即淞江、婁江和東江三條入海水道,其中松江就是今吳淞江,婁江即今瀏河前身,東江即現(xiàn)在的黃浦江上游段到杭州灣的乍浦與金山衛(wèi)之間的出海通道。這三條歷史上太湖地區(qū)的排水河道,都是成陸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其分布格局,約略和這個地區(qū)狀如扇形的地形相適應(yīng),它們對古代太湖流域的水利開發(fā),發(fā)揮了重大作用。
   婁江原是太湖東北方面的出水干流,由于海岸向外延伸,中唐以后,已經(jīng)堙塞。從五代吳越到宋元明清,太湖東北地區(qū)全靠瀏河和常熟、昆山一帶的三十六浦泄水入海。到元代以后又大都淤淺,只有福山、滸浦、白茆、七浦、楊林等河港,時加浚治,尚能排泄部分內(nèi)水。隨著婁、東兩江漸趨堙廢,吳淞江成為太湖出水的主干,然而吳淞江也淤淺狹隘,行水阻滯,以致水災(zāi)頻仍。太湖水利,由唐代全面發(fā)展,轉(zhuǎn)變?yōu)橐允杩8燮謪卿两瓰橹?、隨浚隨淤的被動局面。
   在唐宋之際,又因修筑了吳江塘路和長橋,且明代以后洞庭東山和蘇州西南的山丘地帶間的大缺口逐漸淤塞,形成了“東太湖”。東太湖狹長淤淺,從瓜涇口泄水入?yún)卿两?,又因出水口漲灘受到阻礙,終使吳淞江更加淤淺,形同一般港浦。于是太湖地區(qū)原由三江泄水之勢,演變成了黃浦一江宣泄洪澇之態(tài)。黃浦雖寬,豈能容納全區(qū)之水?結(jié)果使太湖水系形成有網(wǎng)無綱的局面,既不能蓄,又不能泄,洪澇災(zāi)害日趨嚴重。
   自北宋以來,圍繞太湖的泄洪排澇,出現(xiàn)了各種治理主張,涌現(xiàn)出不少治水人物。初期有影響者當數(shù)名臣范仲淹。范仲淹(989-1952年)是蘇州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他官至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后人評價“忠義滿朝廷,事業(yè)滿邊隅,功名滿天下”。他早年的貧寒生活在太湖之濱度過,對這一方鄉(xiāng)土親人深懷情義,對家鄉(xiāng)為害百姓的水旱災(zāi)害十分關(guān)注,并付諸于治理實踐,力行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倡言。他治理太湖的主張與治跡可見于景祐元年之治水和慶歷年間的“條陳”。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六月,范仲淹任蘇州知州,時值太湖大水,而此時作為太湖出水口的三江均已受阻堙塞,東北通江諸浦與東南入海各港大都已泄水不暢,他上任之初就主動考察,仔細推敲。他認為太湖水患是由于湖東地勢低洼,太湖卻來水豐沛,“納數(shù)郡之水”,而泄水三江僅存淞江,通港入海的江浦雖多,積雨之時“湖溢而江壅,橫沒諸邑”。他提出以疏浚為主的治理主張,“今疏導(dǎo)者,不惟使東南入于淞江,又使東北入于揚子江與海”。然而,當他剛著手“以官糧募饑民修水利”,秋八月“興作未就”,便補調(diào)任到了明州(今浙江寧波),他輾轉(zhuǎn)上書,“治水有緒,愿留以畢其役”。九月詔復(fù),再次回到蘇州。
   范仲淹復(fù)任后,親赴海浦,“部役開決積水”。昆山、常熟昔有三十六浦“通徹大海,迂潮則海內(nèi)細沙隨泛以入,潮退則沙泥沉墜,漸致淤塞”,他“既導(dǎo)吳淞入海,又于常熟之北、昆山之東入江入海之支流普疏而遍治之”。
   宋時以茜涇、下張、七丫、白茆、滸浦為昆常二邑五大浦,又以梅李塘、白茆、雀浦、福山、黃泗為常邑五大浦。而“常熟之白茆港系蘇常諸水東北出江第一要河”,次則福山塘。范仲淹擇要而疏,他“督浚白茆、福山、黃泗、許浦、奚浦、三丈浦,及茜溪、下張、七丫,以疏導(dǎo)諸邑之水,使東南入淞江,東北入揚子江與海”。范仲淹在開浚大浦,泄去積水的同時重視置閘擋潮,強調(diào)“新導(dǎo)之河必設(shè)諸閘。常時扃之,御其來潮,沙不能塞;旱歲亦扃之,注水溉田,可救熯涸之災(zāi);潦歲則啟之,疏積水之患”。他“設(shè)填屯兵,專治浦閘”,并令“每春理其閘外”,清除淤沙。據(jù)志書記載,福山浦“江潮上下,惟此港為直截,與白茆、許浦并為要害港”“范仲淹于福山置閘,依山麓為固,舊址今尚存,人名曰范公閘……”
   范仲淹守鄉(xiāng)郡僅年余,景祐二年(1035年)十月即離任。他治水又值“姑蘇之水逾秋不退”之災(zāi)年,雖有文武兼?zhèn)涞膶⑾嘀?,由于時間倉促,此時的他尚不能明辨流域地勢之高下、太湖水利之原委、前人營田之利弊,此次治水雖獲一時一方之利,卻難成久遠之功。
   疏浚對于洼地治水雖不失為有效之法,但太湖地區(qū)情況復(fù)雜、矛盾錯綜,僅靠疏浚入江入海河浦遠遠不夠,當時由于塘浦圩田的毀壞,圩內(nèi)積澇才是造成水患的重要原因。范仲淹初期治水而不治田,圩田不修,圩岸不修,未能解決民田容水的問題。之后十年,范仲淹宦海浮沉,馳騁疆場,出將入相,他治理太湖之心卻未曾去懷。他認真研究江南的大圩古制,總結(jié)了先人特別是五代吳越治理太湖的經(jīng)驗,結(jié)合自己的治水實踐,提出了“修圩、浚河、置閘,三者如鼎足,缺一不可”的治理主張,較之景祐元年“疏浚、置閘”的治水實踐是一大進步。
   范仲淹三策并重的治水思想,對后代治理太湖具有一定影響,對后世治理水網(wǎng)圩田也起了一定的指導(dǎo)作用。
   范仲淹同時代的治水功勛,還有被譽為“吳中水利先驅(qū)”的郟亶和郟僑父子。
   郟亶是昆山人,在王安石變法期間曾擔任熙寧年間的司農(nóng)寺丞,在元祐年間任太府寺丞,晚年出任溫州知州。他總結(jié)出治水必須“辨地形高下之殊,求古人蓄泄之跡”等“六得”,后來又提出“治水利害大概”七條,著有《吳門水利書》四卷,其中講到常熟:“蘇州五縣,號為水田,其實昆山之東,接于海之岡隴……常熟之北,接于江之淤沙……其地皆北高而南下。是二處皆謂之高田。而其昆山岡身之西,抵于常州之境,僅一百五十里,常熟之南,抵于湖秀之境,僅二百余里,其地低下,皆謂之水田”。郟亶指出,要根據(jù)不同地形特點和水文條件,因地制宜興修農(nóng)田水利,主張疏浚與筑堤相結(jié)合。
   郟僑是郟亶的兒子,子承父業(yè),成為北宋有名的水利學(xué)家,有《郟僑水利書》等著述。郟僑研究太湖水利時,十分重視地域差異,廣泛論述蘇州近鄰數(shù)郡地形、水系的特點和差異,分析太湖流域平江五縣湖泊的特點。他認為,很多水災(zāi)是因為前代堤防堰閘盡壞,不能分水排流造成的。應(yīng)該在河口設(shè)置堰閘,以防止潮水倒灌的泥沙淤積,在一些湖泊筑堤蓄水,以防止旱澇等。在治洪問題上,郟僑主張引導(dǎo)太湖上游來水,分路泄入長江、錢塘江,以減輕太湖洪水壓力,以吳淞江為太湖洪水宣泄專道,同時指出,“開常熟之滸浦、梅李浦,使水北入于揚子江”。
   在他們之后,對太湖重要泄水通道吳淞江的疏浚作出重大貢獻的,是明代永樂年間的戶部尚書夏元吉。夏元吉認為吳淞江自夏駕浦以下到海口130余里,潮汐易淤,難以施工,遂采取“掣淞入瀏”的辦法開浚夏駕浦,分吳淞江水從瀏河出海,這樣反而加速了吳淞江下游的淤塞。夏元吉又以淀山湖、三泖和蘇、松一帶的水,都已趨向閔行附近的大黃浦,其下游淤塞難浚,乃開鑿上海境內(nèi)的范家浜,“上接大黃浦,以達淀、泖之水”,使黃浦改向北流,到南蹌口會同吳淞江入海。當時放棄了吳淞江下游的疏浚,年月既久,黃浦擴大,遂形成“黃浦奪淞”的局面。
   黃浦奪淞以后,日漸擴大,太湖諸浦之水,大部分南趨黃浦,于是黃浦成為太湖出水的唯一干道。明代中葉以后,吳淞江下游的河道已經(jīng)嚴重淤塞,幾成平陸。
   太湖治水,始終是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難于回避又無法根本解決的問題。歷代治水的經(jīng)驗告訴人們,太湖出水的總要求,必須根據(jù)全流域的具體情況,作充分的勘察、測驗,必須研究來水和去水的平衡問題,解決蓄和泄的矛盾,精確估算洪澇泄水總量,分幾路排出以及如何排出,說透徹一些,就是需要骨干河道。
   常熟古有“土壤膏沃,歲無水旱”之說,其實沒那么樂觀,比水旱頻發(fā)的地區(qū)稍微好一些而已。縱觀唐宋以來太湖治水,以范仲淹為代表的封建士大夫,以“筑圩、浚河、置閘”三策并舉,即便對現(xiàn)在,也有現(xiàn)實意義。由于國力弱,人力資源嚴重不足,小打小鬧難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共 4076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所有近于江河湖海的地方,無一例外,都曾被清淤這一巨大工程所困擾。此篇散文就圍繞治水一說展開,對常熟、太湖等范圍內(nèi)曾歷過治水的官員一一做了書寫。任仁發(fā)是一位水利專家、畫家,卻未被寫進水利志;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曾力行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倡言,治理太湖水系,做出了影響后人的貢獻;范仲淹同時代的治水功勛郟亶和郟僑父子、明代永樂年間的戶部尚書夏元吉等,為太湖這片水域清淤疏通,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同時也為后世的河道治理提供了大量的文獻及治理辦法。在作者的筆下可以讀出,在治理水域時,他們所付出的心血及他們親政為民的風(fēng)骨,可謂是后人學(xué)習(xí)的楷模。水患猛于虎,即使在現(xiàn)代機械化發(fā)展的今天,對于治理水患依然是為政者最頭疼的大事。為這片水域做出巨大貢獻的水利專家們致敬!佳作,流年欣賞并傾情推薦?!揪庉嫞号R風(fēng)聽雪】【江山編輯部?精品推薦202404290009】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臨風(fēng)聽雪        2024-04-28 15:04:12
  歷朝歷代的水利專家們,為治理水域所付出的心血,就如老師在查閱、整理這些資料時的付出,令人敬佩!
   再次感謝老師對流年的支持,期待老師更多精彩,祝創(chuàng)作愉快!
雪,本是人間清冷客
2 樓        文友:紛飛的雪        2024-04-29 20:40:36
  品文品人、傾聽傾訴,流動的日子多一絲牽掛和思念。
   靈魂對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時光變得更豐盈和飽滿。
   善待別人的文字,用心品讀,認真品評,是品格和品位的彰顯!
   我們用真誠和溫暖編織起快樂舒心、優(yōu)雅美麗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學(xué)社團精華典藏!
   感謝賜稿流年,期待再次來稿,順祝創(chuàng)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2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