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xué)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xué)
當(dāng)前位置:江山文學(xué)網(wǎng)首頁 >> 文璞書苑 >> 短篇 >> 雜文隨筆 >> 【文璞】茆善人惠及四鄰的傳奇人生(隨筆)

編輯推薦 【文璞】茆善人惠及四鄰的傳奇人生(隨筆)


作者:茆屋閑客 秀才,1063.25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713發(fā)表時間:2024-05-08 14:50:11

【引言】
   上月,閑客在采寫陳洋茆家老五房的歷史故事中,對我三曾祖學(xué)惠公感到十分好奇,因為他還有一個“茆善人”的特別美稱。于是,五一期間,我兩次騎車,來陳洋老街德和叔父母家,仔細(xì)聆聽了有關(guān)茆善人當(dāng)年的感人故事。
   故事主講人,雖年靠九旬,前不久還剛換了心臟支架,但德和叔,依然滿面紅光,精神矍鑠,而最打動我的,則是他那慈祥和善、思維敏捷的那般神情,還有他那謙遜真摯、如數(shù)家珍、傳承祖德的那份專注……
   那么,當(dāng)年的茆善人是如何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又是怎樣惠及四鄰的呢?且聽我德和叔不徐不疾的講述吧:
   【篳路藍(lán)縷??終結(jié)善緣】
   我的祖父,名學(xué)惠,出生于清朝同治七年,即公元1874年。那時的陳家洋,還是一望無際的蘆葦蕩;往東三十里,還沒有合德這個地名,那時的射陽縣城,更是茫茫一片的黃海灘,因為在此十年前,這里才有第一戶人家定居,時稱“周家墩”。
   我年輕時,常聽奶奶蘇氏講,我們初來陳洋的茆家先祖,一直住在小街南首,搭了個茅草屋,靠打柴拾草,換糧糊口度日。
   天地運化,造物日興,陳家洋的面貌,逐漸興盛起來。后來的小街,由南往北,住有六大門、三大戶、七十二小家,均為陳姓大小地主。他們都是早先從外地過來的精明人,他們又都以“插草為標(biāo),墾荒種植”之名漸漸發(fā)家致富的。這里“帶飯港”,因此更名為“陳家洋”。
   此時我們的茆家,已有“學(xué)”字輩五兄弟,人稱茆家“五虎”,每個人都有一身本領(lǐng)。他們?nèi)⑵奚?,家丁興旺,家業(yè)興起。于是,茆家老五房,開始有了雛形;當(dāng)年的茅草屋,也變成了四間“大頂頭”!
   隨著家中人口越來越多,茆家從長房到五房,先后向南遷至東灣與鑰匙灣。而我們老實巴交的老三房,則是最后離開“大頂頭”而移居洋南村的。
   那年是1911年,正巧是清朝最后一年,也是孫中山發(fā)起辛亥革命的那一年。
   那時我的祖父母,依舊家境貧寒,吃早愁晚,哪怕是過節(jié)過年,也難有一頓飽飯。祖父母沒有任何指望,唯有帶著頭十歲的大伯和兩個尚小的姑母,每天起早摸黑,給地主家打柴拾草,這才換得幾文小錢,以維持一家人的最低用度。
   我十五六歲時,祖母告訴我,祖父一直記住年輕時他父親的訓(xùn)誡:男人的名字,就是自己的一張臉。給他起“學(xué)惠”這個名字,就是希望他,既要有腳踏實地、吃苦耐勞的干事本領(lǐng);還要有厚德守信、施惠親鄰的做人胸懷。曾祖還教導(dǎo)祖父:積善之家,必有余慶;行善之人,定有好緣!
   在陳家洋大大小小的地主中,不少都是貪婪之徒,但其中有一位叫陳宿文的大地主,他家雖有土地千畝、余糧千斗,但他五十多歲,還一直是夏穿草鞋、冷穿蒲鞋打裹腳的平民習(xí)慣。他治家嚴(yán)厲,心腸蠻好,一家二三十口人,從不鋪張浪費,也不可欺負(fù)貧窮佃戶。
   一天早上,當(dāng)看到我祖父母又是“呀吱呀吱”挑來幾擔(dān)柴草時,陳宿文突然問道:茆三啊,你想種田嗎?祖父苦笑道:大爹爹啊,哪有不想種田的?陳老和善地又說道:你為我家送燒草也有好幾年了,你們很能吃苦,又忠厚老實,我想在小街南邊,先劃出兩條格子田,給你們?nèi)シN吧!
   【人窮志堅??夙興夜寐】
   有田可種,如獲至寶。祖父母帶著大伯,更是沒日沒夜拼命干,好在那幾年年景不錯,種的每季莊稼,都比人家長勢好、產(chǎn)量高,加之又遇上陳家洋唯一最有良心的地主,交的租子不太多,所以家里的日子,開始一年好于一年,還陸續(xù)租了陳家?guī)讞l格子田,后來還能組織勞力,為陳宿文家開荒扛(gāng)了不少田。
   家中的生活條件,雖在不斷改善,但祖父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目標(biāo),不僅沒降低,反而更高了。父輩兄弟姐妹七個結(jié)婚成家后,祖父母對子孫的要求卻是愈加嚴(yán)厲。
   大姑父姓曹,二姑嫁給林家,兩位姑母出嫁不久,又都遷回了洋南,與娘家一起開荒種地。要說那時我們一家人有多苦,且聽鄰居編的順口溜。
   第一句是:曹點燈,林摸黑,茆家活計做不得。意思是說,兩個姑母家的勞力,每天出去很早,回來很晚,只要田里望見亮,他們都在干農(nóng)活;茆家的農(nóng)活實在太苦,一般人肯定是吃不消的。
   第二句是:要到茆家來,帶上剝皮材。意思是說,若有膽大的姑娘,敢嫁到茆家來,那就準(zhǔn)備一口用剝皮樹做的簡易“棺材”吧!誰聽了心里都會發(fā)怵。
   隨著種地扛田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家里的十幾個勞力,顯然是忙不過來了,還得聘請外來打工人員。那些年每天在一個鍋里吃飯的,平常就有二三十個,最高峰時超過五十人。
   每天凌晨,公雞還沒叫,家里人全都起來。男的舂兌,女的拐磨,先將當(dāng)日吃的糧食統(tǒng)統(tǒng)加工好。
   我母親共有妯娌四個,輪流值班負(fù)責(zé)三頓煮,而且每天只留一個人。天剛蒙蒙亮,大家早飯碗一撂,就一趟一趟地趕往田里去……
   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如此反復(fù),日積月累。家業(yè)日益興隆,人丁日見興旺。
   民國十年,即1921年夏季,鹽阜地區(qū)突發(fā)洪水大災(zāi),俗稱“大南水”。這時我們老三房人,已在洋南居住勞作了十年時間。當(dāng)年秋天,祖父母和大伯,開建茆家圍子。所建的莊園,占地六畝余,四周有圍河,為防匪患,還架了座吊橋。
   【心存善念??惠及四鄰】
   1920年前后的二十多年,每年秋后冬閑,都有一趟濱海、響水的民工,來為陳宿文地主家開荒扛田。他們一到陳家洋,首先必找我祖父,因為他們早就聽說,這里有一位菩薩心腸的茆善人。
   我的祖父母,本是窮人一雙,所以十分憐憫窮苦者,視外地民工為家人。不僅給他們提供可心的食宿,而且從不克扣工錢,還常常給他們帶來意外驚喜。
   地主陳宿文,人老心腸好。我祖父辦事靠譜,他是特別信任。每次業(yè)務(wù)對接后,祖父兩頭都要負(fù)責(zé)。一方面用心現(xiàn)場組織,一絲不茍抓質(zhì)量;一方面關(guān)心民工疾苦,想方設(shè)法為其多爭利。
   正才大伯,頭二十歲,雖不識字,但心地善良,頭腦靈活,每條格子田一扛好,都由大伯算土方。只見他從口袋里,抓一把豆子放在地上,幾回一擺弄,就能立刻算出土方數(shù)。地主派來的監(jiān)工,也只是走走過場。
   地主相當(dāng)滿意,民工喜出望外,善心通善緣,三方皆滿意。祖父“茆善人”的美名,從此一發(fā)遠(yuǎn)揚,一叫就是幾十年!
   “家里再有得,也不能作一粒糧,不能廢一碗水!”這是祖父的口頭禪??擅慨?dāng)要飯人上門,無論熟悉與否,他一定要說“不急,吃飽了再走!”不少人因此而留下來打工,有的還就地安家落戶了。
   親友鄰里到我家買麥子,那時不用秤,只有斗量斛約,祖父不論親疏,都要重復(fù)一句話“你要用力掯三把!”這樣每一斛,都能多讓三四斤糧給買主。
   祖父平生最見不得的,就是人死了,卻沒人收尸。聽說離茆家圍子十里外,一個叫“小關(guān)子”的地方,有七個人被“和平軍”打死了,幾天卻沒人過問。祖父立馬拿糧出錢,請人幫助安葬,還念念有詞“死者為大,入土為安!”
   鄰縣的郭如生、裴小侉,這兩人都當(dāng)過土匪。一天,就在我家圍子后邊,他們被日本鬼子追趕過來打死了,祖父為他倆做棺收尸。
   鄰居們不解地責(zé)問道:茆善人啊,你怎能為土匪行善呢?祖父說:你們有所不知,僅憑這二人拼殺了幾個日本鬼子,我就要為他們送這一程……
   【嚴(yán)于律己,妻賢子孝】
   我祖父學(xué)惠,嚴(yán)于律己,克勤克儉,一生以積德行善、惠及四鄰為榮。當(dāng)然,讓茆善人感到最慶幸的,則是自己有一位好妻子,還有一趟孝子賢孫。
   祖母蘇氏,秀外慧內(nèi),嚴(yán)慈具足,育人有方。就說我們“德”字孫輩,堂兄弟共有十三人,與我差不多大的,就有六七個。少不更事時,奶奶個個都疼愛,但決不慣任何一個。誰要是犯錯了還不聽話,特別是秋天下河洗澡,只要奶奶一聲吆喝,立刻就齊刷刷跪成一排??赡苁俏倚郧闇睾?,又最聽話,所以奶奶最喜歡我,還經(jīng)常給我講故事,包括從前茆家的歷史。
   大伯正才,年少體弱,未上過學(xué)堂,但他勤懇自立,從十歲起,就頭頂柴草,協(xié)助父母,擔(dān)當(dāng)事務(wù),成人之后,當(dāng)家理財,共振家業(yè)。
   二伯正祥,為人忠厚老實,辦事踏實穩(wěn)重,協(xié)助長兄操持家事,用牛耕田種地,埋頭苦干而不辭勞苦。
   我父正國,身高體壯,力大過人,一生種地務(wù)農(nóng),儉樸持家,慈愛待親,和睦四鄰,扶貧幫困,熱心助人。
   四叔正蘭,雖體單力薄,但為人真誠,一生辛勞……
   【五福臨門,高齡善終】
   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人生這五福,我祖父母全都沾上光了。
   1953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一,我祖父學(xué)惠公,走完了自己八十年的人生歷程,面帶微笑駕鶴西游去了!那時的老人,能活到八十大壽,一點都不亞于現(xiàn)在的一百歲!那一年,我剛滿十八歲。
   按當(dāng)時的習(xí)俗,必須到陳洋南街大王廟前的土地廟里,為過世的老人“送飯”。而茆家圍子,離土地廟、離祖父塋地,相距都有兩里地遠(yuǎn)。
   在為祖父送行的那三天里,有三個場景,至今讓我記憶猶新、終身難忘。
   一個場景是,送行的隊伍特別的長。親戚鄰里,聽說茆善人走了,紛紛前來磕頭送行。走在最前面的人,已經(jīng)到了土地廟,而最后面的人,卻在圍子里才邁腳。
   二個場景是,留在家里吃飯的人很多,為討長壽吉慶,一桌桌吃過飯的人,都自發(fā)地將剛用的碗帶走。
   三個場景是,祖父下葬后,戴在孝子、孝侄和孫子、重孫頭上的小白帽子,竟在回家的路上,被近鄰大眾都搶跑了,只有我德和,還一直緊緊地捏在手心里!
   十三年后,1966年農(nóng)歷四月初五,我的祖母蘇氏離世,享年八十六歲……
  
   (原創(chuàng)首發(fā))
  

共 3726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茆屋閑客老師的這篇文章為我們展示了一位長輩的感人故事。以老人孫子的口吻展開全篇,仿佛講述者就在身邊,老人的故事更為可親可敬。老人名叫茆學(xué)惠,最初的時候家境貧寒,但仍然帶著孩子們給地主家打柴拾草維持家用,因為一直記著父親的訓(xùn)誡,吃苦耐勞,厚德守信,感動了一位大地主,交給他一些田地耕種,改善了生活,但對子孫的要求卻是愈加嚴(yán)厲,家業(yè)日益興隆。由于是窮人出身,所以十分憐憫窮苦者,從不克扣工錢,還常常給他們帶來意外驚喜,“茆善人”的美名從此一叫就是幾十年。每當(dāng)要飯人上門,無論熟悉與否,都叫人家吃飽了再走,親友鄰里買麥子,每次都多讓三四斤糧給買主,甚至幫助殺過日本鬼子的土匪下葬。老人的賢內(nèi)助和子女也都是勤勞肯干,扶貧幫困,名聲在外。老人80而終,獲得了“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的人生五福。文章構(gòu)思巧妙,語言樸實,用老人去世后的三個場景烘托老人在世時的深得人心:排在整條路上的送葬隊伍、喪禮宴席上的碗被紛紛帶走、被近鄰大眾搶跑的孝子賢孫的帽子,畫面感十足,令人感動,推薦大家閱讀留評。感謝老師賜稿文璞,期待更多合作?!疚蔫睍肪庉嫞杭拍达L(fēng)】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別似幽居人        2024-05-09 19:50:10
  很有年代感和故事性的散文,講述家族故事,傳承厚德載物,以采寫的形式,娓娓道來,頗有意趣。欣賞茆屋閑客老師文章,感謝支持文璞!
回復(fù)1 樓        文友:茆屋閑客        2024-05-11 10:16:51
  感謝老師雅評,遙祝夏安文祺!
2 樓        文友:楊柳岸心醉        2024-05-10 14:54:57
  善有善報,說得好。
回復(fù)2 樓        文友:茆屋閑客        2024-05-11 10:18:00
  謝謝留評,祝福老師!
3 樓        文友:茆屋閑客        2024-05-11 10:20:55
  老師編按精到,感恩社長辛勞!
共 3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