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韻·相遇】“廢”石到綠肺: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的變遷之旅(散文)
業(yè)余時間,周圍的朋友最愛玩的娛樂活動有一項是“砸大坑”,其實沒有真的大坑來砸,就是撲克牌的一種玩法,有些“坑人”罷了,見不到“壑也”“陷也”“虛也”這種實際洼下去的地洞。
在湖北省黃石市,我目擊耳聞了“壑也”“陷也”“虛也”天大地大的大坑!讓我慚愧的是,以前居然根本沒有聽過這一處震撼人心的地方。
那天,看罷東方山,當地的朋友說可以再看看熊家境村,十分推崇的樣子。我們自然聽納,徒步到了古樸的村里,村頭三百五十年樹齡的皂莢足可彰顯其古老。整個村子寂寥得很,沒發(fā)現游人如織的去處,大部分古色古香的民房也閉門掃軌,未免興味索然。一家開著門的食雜店老板建議我們去礦冶大峽谷,是世界第一高陡邊坡。對于各種冠以世界第一名頭的風景,總是吸引游客的腳步,何況老板說并不算遠,出村走一會兒就到,而且還不用買門票了,剛剛有幾位游客聽了他介紹已經出發(fā),我們現在可以跟在他們后面,看過大峽谷不需要回頭再到村子,直接從另一條路回黃石市區(qū),聽起來倒不會耽誤時間。
跟隨前面幾個年輕人,我們一路上真的再沒有看見其他任何人,他們幾人左盼右顧、走走停停,并沒輕車熟路的表現,我們終于恍然,他們與我們一樣,也是頭一次來,被老板誘惑進此游玩。
盡管被樹木遮掩,望不到邊沿的深溝險壑終于還是映入眼簾,矗立的牌子告訴我們,盲人騎瞎馬,居然找到了礦冶大峽谷。
當時看牌子上相關說明,并手機查找相關資料,才知道提起了此馬來頭大。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是中國首家礦山公園,黃石首家國家4A級旅游風景區(qū),全國工業(yè)旅游示范點,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三國孫權在此“筑爐煉兵器”;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辦洋務、興鋼鐵,建成中國第一家用機器開采的大型露天鐵礦,成為漢陽鐵廠的原料基地,是亞洲最大最早的鋼鐵聯合企業(yè)-漢冶萍公司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并唯一保留下來、仍在正常運作的一家;是一代偉人毛澤東生平視察過唯一的一座鐵礦山。
無意中,我們居然窺探到歷史年輪記錄的一頁活的檔案,回顧鐵礦的前世今生,也能了解中國近代以來重工業(yè)的發(fā)展歷程。清光緒二年,盛宣懷在湖北廣濟盤塘設立“開采湖北煤鐵總局”,雇英國礦師郭師敦查勘湖北煤鐵礦藏。清光緒三年七月,郭師敦等勘得大冶鐵礦。十一月盛宣懷赴黃石港會同大冶知縣林佐等對鐵山土地產權,進行詳勘。又自民間購得部分鐵山土地產權,準備在黃石港東吳王廟旁設煉鐵廠,后因經費難籌,李鴻章未批準。光緒十五年,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適逢盛宣懷以事謁張之洞,言及煉鋼之事,張之洞提到尚無鐵礦,盛宣懷當即表示愿將原在大冶購得之鐵山礦交給張之洞開辦。光緒十六年張之洞派德國技師在大冶附近勘察,發(fā)現鐵礦蘊藏豐富并露出地面,于是張之洞購機開采,光緒十七年四月開始采礦,光緒十九年鐵礦大規(guī)模開采,橫發(fā)逆起,建成大型露天鐵礦大冶鐵礦,為漢陽鐵廠提供原料。光緒三十四年,盛宣懷為解決資金不足問題,申請將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萍鄉(xiāng)煤礦合并組成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改官督商辦為完全商辦公司。到辛亥革命前夕,該公司員工7000多人,年產鋼近7萬噸、鐵礦50萬噸、煤60萬噸,占清政府全年鋼產量90%以上,轂交蹄劘,功崇德鉅。
曾經,它在歷史上也獲得過舉世關注,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覲見中華民國的大總統(tǒng)袁世凱,遞交了妄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的文件,其中第三號就是專門針對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的。內容為:“第一款兩締約國互相約定,俟將來相當機會,將漢冶萍公司作為兩國合辦事業(yè);并允如未經日本國政府之同意,所有屬于該公司一切權利產業(yè),中國政府不得自行處分,亦不得使該公司任意處分。第二款中國政府允準,所有屬于漢冶萍公司各礦之附近礦山,如未經該公司同意,一概不準該公司以外之人開采;并允此外凡欲措辦無論直接間接對該公司恐有影響之舉,必須先經該公司同意?!边@就是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為取得日本政府對自己復辟的支持,中日雙方在1915年5月25日簽訂了《中日民四條約》。同意“中國政府因日本國資本家與漢冶萍公司有密切之關系,如將來該公司與日本國資本家商定合辦時,可即允準;又,不將該公司充公;又,無日本國資本家之同意,不將該公司歸為國有;又,不使該公司借用日本國以外之外國資本。相應照會,即希查照。”從此,日本注資大冶鐵礦,取得了大冶鐵礦的控制權,開始瘋狂地掠奪,大冶的鐵礦石運回日本后,主要用來制造武器,武器造好后,又運回中國,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實現日本“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的目的。至1945年,日軍從大冶礦山共掠奪走500余萬噸鐵礦石,占掠奪鐵礦石的9.66%。推算起來,日本每生產10支步槍,最少有一支是用大冶鐵礦礦石鍛造后所產。
做為一個蘊藏豐富的鐵礦也許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沒有生命的礦石因為沒有自保之力,常常以其經濟價值被貪婪者覬覦采取鋌而走險的辦法占有。它掌握在不同人的手里,有著不同的命運,從上個世紀前幾十年的生產成果看,這是在中國挖了一個大坑,沒有讓國家富裕強盛,沒有讓人民幸福美滿,反而坑了中國之國家,坑了中國之人民,這是一個盛滿了無數中國人血淚的大坑。
回顧歷史之余,我們成了名副其實的“低頭族”,路在腳下,卻不知往哪里下腳,圍著大坑的坑沿繞圈子,找不到下去近距離參觀大峽谷的路徑,大坑一圈一圈的如盤山公路或梯田,公路上的汽車在我們眼中如螞蟻一樣渺小,可是不能像看螞蟻那樣俯身去細看,舉目遠望的那些“螞蟻”,其實都是工程施工車輛那等的龐然大物。走來走去找不到走出這片大峽谷的道路,沒有方位指示牌指引,沒有路過的車輛提示,沒有居住的人家可以咨詢,午后時光流逝得讓人心里有些焦急,沒有燈光,只有蚊蟲。頭頂的樹上偶爾掉落長著斑馬條紋樣的節(jié)肢動物,渾身肌肉伸縮做著令女孩子驚叫起來的蠕形運動。
根據一人多高的殘垣斷壁上標示,看到了武鋼礦業(yè)公司大冶鐵礦復墾基地,其位置原來是大冶鐵礦東露采場東側的一個廢石堆,堆積著百余年大冶鐵礦的采礦廢石,總面積398萬平方米。
北幫復墾基地建于1989年?;貏澐譃槠邆€復墾區(qū),總面積為907畝,主要栽植樹種刺槐、白榆、楊、扁柏等。復墾基地原系硬巖廢石場,亂石禿嶺,水源奇缺,草木不生,蟲鳥絕跡,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1989年起,大冶鐵礦積極開展礦山土地復墾工作,也是故舊不棄吧。在武鋼各級領導的支持下,硬巖變耕地的經驗,得到大面積推廣。自1992年8月以來,開始了硬巖復墾種植,年均綠化130畝,現在廢石場的復墾綠化面積已達247萬平方米,是亞洲最大的硬巖復墾基地。昔日滿目瘡痍、荒蕪衰敗的廢石堆如今已綠樹成蔭,不時看到“槐揣真情尋夢礦山”等槐花旅游節(jié)的宣傳標語,可是就是沒有其他游客。綠色雖然賞心悅目,但由于不知腳下的路要走多遠才能見到人家,搭上回城的公共汽車,難免有些急躁,塌不下心來觀賞。也見到幾棟現代的廠房,架不住已人去房空,空歡喜一場。
有“北緯30°公園槐香園”的介紹,畫得絢麗,說得漂亮,可是見不到附近有進行正常工作和生活的人,置身荒野,心里發(fā)慌,好在不是一兩個人,人多互相壯膽,沿路向前走,忽然有兩個岔道,幾個年輕人選了一條路,我的兩個同伴也跟了上去。我有些猶豫,兩條路同樣掩映在草木之中,同樣的寬窄,實在無法確定哪個距離出口更近。
憑感覺,我做了一個與前邊年輕人不同的選擇,居然柳暗花明,找對了路。深坑下豁然開朗,遠看綠色的植被,圍攏一個個金字塔一樣的土丘,這就是礦業(yè)遺存吧。
當我們腿軟腳軟到了山下,看見一塊鐫刻“大美礦山”的巨石,才感覺踏平坎坷成坦途。
無奈光線漸漸虛幻暗淡起來,無法深入黃石國家礦山公園一探究竟了,不過不妨礙對照一眼東門外路邊的導覽圖,看我們都錯過了些什么美景:鐵礦博物館、主碑、炸藥洞遺址、井下探幽、毛主席像、懷盛亭、亞洲第一采坑、激情滑草、槐花林……
我想,我們一直圍繞著的就應該是亞洲第一采坑了,形如一只碩大的倒葫蘆,東西長2200米、南北寬550米、最大落差444米、坑口面積達108萬平方米。
如圖所示,鋼雕園則在我們前行的路邊,還是可以詳細揣摩的。破碎機襯板、分級機齒輪、渣漿泵、閘閥、制動鼓、礦車、T2機車、減速機……很專業(yè)的礦業(yè)設施,如果沒有說明,我們是不懂得它們是干什么使用的。
忽然見到路邊有一塊鐵山北緯30°生態(tài)公園的簡介牌。
鐵山北緯30°生態(tài)公園位于鐵山東部的龍衢灣社區(qū)城鄉(xiāng)結合部,曾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礦山硬巖廢石堆放場和人們不想靠近的固體垃圾排放地,現被建為一座以保留自然生態(tài)景觀為特色,融入鐵山悠久礦冶文化的園區(qū)。公園主要由北緯30°廣場和槐香園兩部分組成,總占地面積約11公頃,投資6000余萬元。2011年建成久礦冶文化的園區(qū)。公園主要由北緯30°廣場,有地球儀鋼雕、噴泉、景墻、浮雕及綠化等綜合旅游化景觀。2014年新建了黃石市唯一的豆科植物科普基地-槐香園。在生態(tài)公園原址新栽桂花、櫻花、碧桃、樂昌含笑、刺槐、杜英、木荷、紅花槐、紫薇等灌木、喬木?;毕銏@種植了金枝槐、香花槐、國槐等各類豆科植物。2017年,路邊工礦廢棄地改建成頗具礦業(yè)特色的道路附屬綠地景觀。巧妙利用大冶鐵礦礦區(qū)氧化帶內的典型礦山(褐鐵礦)、坑道運礦車、廢舊選冶設備部件等,建造成一處處獨具礦冶特色的道路附屬綠地景觀,保留了鐵山這座歷盡滄桑、資源枯竭型城市特有的資源景觀。
落日余暉,不熟悉返程路線,不知道公交車??磕睦铮欠癖纫酝鶗r候來得更晚一些,趕忙去找尋。
上了公交車,心定了,也開始回顧今日的旅程。書本上的歷史我非常熟悉,但只停留在紙面的拘墟之見。若非身臨其境,絕對想不到仰之彌高的大冶鐵礦,卻是如今鐵枯見底的巨坑。黃石國家礦山公園更多的故事,由于未窺全豹,不能詳悉。我國數千年文明,造就了無數的輝煌之地,對歷史產生巨大的影響而廣為人知,但最終都逃不脫發(fā)展的規(guī)律,再輝煌的榮光,也有黯淡的一天。近年來,為了開發(fā)旅游資源,所有的地方都熱衷起找曾經的“第一”,尤其是第一古老第一大等,無論是能冠上全國的、全亞洲的,還是全世界的,統(tǒng)統(tǒng)建設成景區(qū)景點,再冷門的地方也能成為熱點。
從第二產業(yè)的大冶鐵礦變成第三產業(yè)的國家礦山公園,最難的不是外在形式的改變,而是這里人民的改俗遷風,過去引以自豪的是所在單位和企業(yè)產出,提供高福利和體面的身份,是可以克紹箕裘的。當下必須適應的是,把礦山公園當成金墟福地經營,君子不器,讓后代尋找新的謀生手段,“恒久遠”和“永流傳”的只是廣告詞,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才是浮生該有的心態(tài)。
本來想以身入坑,品嘗人間煙火,無意迷失荒徑,走上一條冷眼旁觀的隔岸觀火之地,抄近路抄了個寂寞。